采写:新京报记者 吕婉婷 实习生 张馨心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新媒体编辑:报报
画家黄永厚之子黄河、黄风安昨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讣告,父亲于8月7日19点过世,享年91岁。
黄永厚是画家黄永玉之弟。195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历经二十余年颠沛流离,1980年起以自由画家身份在北京生活。目前出版的黄永厚作品有《冰炭同炉》《头衔一字集》等。
黄永玉曾称赞其,“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卿,我家老二(黄永厚)有此风骨。”
在哥哥眼中,“他(黄永厚)的画风就是在几十年精神和物质极度奇幻的压力下形成的。我称之为‘幽姿’,是陆游词中的那句‘幽姿不入少年场’的意思。无家国之痛,得不出这种画风的答案。”
黄永厚常作魏晋人物肖像,人物衣着随意、袒胸露腹、自由倨傲。他的作品常蕴含对现实的思考,浸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终极关怀意识。他曾说:“画家就不是社会人吗?不闻不问那把砍刀就不会砍到画家脖子上了?……我的画就像当前的时评,我不做旁观者。”
新京报记者获悉,黄永厚追悼会将于明日10点在合肥市殡仪馆举行。
摄影:新京报 郭延冰
因一幅抗日宣传画,进部队
“湘西老黄”这个名称曾为两位画家共用:一位是黄永厚,另一位便是他的大哥黄永玉。两位兄弟画家的外貌酷似,常有慕名者来访时弄错。
“哎哟,黄先生,好久没见您了。”“别搞错,是老二。”这样的对话,黄永厚不止经历一两次。而黄永厚出名的低调淡泊,与老哥同场时绝不掠美。
黄永厚,1928年生,湖南湘西凤凰县人。黄家在凤凰县城是个世代书香的大户,幼时家道中落,生计难以为继。当黄永厚七八岁时,父亲就因战争被学校解聘,与沈从文的弟弟去当兵,在某部队留守处挂职混上了口饭吃。
不久,13岁的长子黄永玉为了谋生,投奔父亲。比大哥永玉小4岁的永厚,留在家中成了长子,做饭、带三个弟弟,为母亲减轻负担。黄永玉曾讲过 ,家中兄弟,老二最苦。“他小时候多病,有一回几乎死掉。因为发高烧,已经卷进芭蕉叶里了,又活过来”。
那时,大哥黄永玉开始学画画,他有时会从外面寄回画报,“我也寄了些小书小画册给弟弟们,没想到二弟竟然在院子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他才几岁大,孤零零一个人爬在梯子上高空作业。”当时才9岁的永厚学着街头的抗日宣传画,在自家墙上涂涂抹抹,被来往的军官注意到,招他去部队当宣传员,就这样,黄永厚成了部队年纪最小的准尉,以画海报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黄永玉和黄永厚,图源网络
哥哥出招,考美院一波三折
1952年黄永厚转业,此时黄永玉在美院当高级讲师,在乡下小学当美术音乐教师的黄永厚感觉很苦闷,就拿着干部证明去北京找大哥,准备考美院。
在张旭晖的《黄永厚二三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当时,经历更丰富的大哥永玉建议永厚搞木刻,并拿着他的木雕作品带他去找当时的美院院长江丰,江丰当即说雕塑系缺木雕老师,明天你就去上班吧。黄永玉却担心连中学都没正经上过的永厚,怎么去教大学。
于是,黄永玉又拉着弟弟去美术家协会找华君武,并被安排在美协打工,第二年拿着美协的调干名额去报考美院。1954年,黄永厚终于插入绘画系(旧制二年级),于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出版社。
但这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毅然决定辞职,到广州进出口公司工作,在爱人工作的地方做家属,靠画画的稿费生活,后又和妻子去了安徽合肥工业大学,任美术教授。
据称,黄永厚的画在荣宝斋很难卖掉。出版商也将其某本书再版编目数据上定类为“漫画作品集”,因为黄永厚爱在画上写满密密麻麻的题跋。他说:“我因为画不好,才在画上做文章,画成了插图,哪天我能不着一字把画画好,死都瞑目了。”
黄永厚作品
不开个展,说那是削足适履
黄永厚的淡泊,圈里几乎尽人皆知,他晚年家住北京通州一幢普通居民楼,生活简朴至极,不好热闹。有一次,某画家在美术馆办展,黄永玉先生到场,美术馆馆长陈履生给艺术家韩美林打电话说:“除了黄永玉先生外,这里还来了一位平时不大出动的人……”没等他说完,韩美林就揭了谜底:“永厚!”可见他这一癖性是在圈子里出了名的。
他对“宣传”了无兴趣,几乎从不办展,不出书。范曾曾经对黄永厚说:“你太穷了,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杜甫就杜甫,别从他们身上扯远了,他们(日本)的汉学家就那么点功力,不要为难人家了。”但常常写满题跋的黄永厚想:“李杜我又不认识,不从他二位身上挖点东西出来,又画什么呢?”这注定又是一趟削足适履之旅,永厚先生放弃了。他曾说,已看穿了所谓画展削足适履的本质,对办“个展”兴味索然了。
《瞭望》原副主编陈四益曾劝过黄永厚,“何不‘多买胭脂画牡丹’,也画一些世俗喜欢的呢?”黄永厚正色答道:“我从没劝你该写些什么文章以迎合时尚啊。”陈四益知道他是那种执著于艺术而不计功利的人。这样的人,今日已是凤毛麟角,又何必把他也推入流俗?
黄永厚作品
手捧银子求画的,都被拒了
黄永厚在画什么上有自己的坚持,与人交友时却又十分慷慨。作家祝勇在《黄永厚:冰炭同炉》里回忆:还记得十多年前,我在出版社上班的时候,有一次收到永厚先生的信,撕开信封,竟展开一幅水墨。
这样珍贵的一幅画作,就叠放在不起眼的薄信封里寄来了。好在我撕信还算小心,没有把它弄残废。我电话里问他,为何没有挂号,他说,丢就丢了,一幅画算什么。又有一次,永厚先生打来电话,我不在,我的同事王钢接的电话,与永厚先生聊得投机。没几日,永厚先生又给这位没见过面的朋友寄了画。
而权钱在握的人捧了大把银子上门求画,也难免失望而归——不是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他就是这么个人。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好奇问他,为何不见范曾的赠画,他笑道,“范曾送画的时候就叫我卖了。”
摄影:新京报郭延冰
忆故人
学生陈远:师如其名,宽容厚道
我是昨天晚上,师兄黄河给我发短信,告诉我黄老去世了。老人家虽然年纪大了,也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觉得突然,眼泪忍不住掉下来,手也在发抖。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就一直看黄老的画,后来来到北京,机缘巧合认识了黄老。2008年,我拜到老人家门下,跟老爷子学习书画。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上一次去看他,那时候他身体就不太好。我去的时候他强撑着坐到书案前,要给我示范写字和画画。但是因为身体太虚弱,手没有力气拿笔,他非常着急。他是把对艺术的追求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黄老是这一百年来,原创性最高的画家。韩羽先生对黄老有一个评价,我觉得特别精当。韩先生拿他和齐白石做了一个比较,说齐白石是前人说什么,他就能画出什么,但是黄老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他自己的思想。
黄老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为人特别宽容厚道。所有跟他接触过的人在谈起他的时候都是众口交赞。黄老从来不给别人添麻烦。其实老人家这一辈子非常坎坷,尤其是中年的时候有很多坎坷的经历,但他对待世界依然心存仁厚。
黄永厚作品
著名画家黄苗子曾在黄永厚的一幅画上,题了八个大字:“天开图画,人出凤凰”。刘海粟曾赠字给黄永厚“大丈夫不从流俗”,并写下评语:“字古,画奇,古有难得,而又能与古为新,则更难矣。笔笔中锋,异想天开,纵横变化,丝丝入扣,文彩胆识,高于济辈。永玉何幸,有此介弟,余亦寄希望于永厚焉!”何海霞曾向画坛宣告:“中国人物画的天下以后是属于黄永厚的!”1979年黄永厚在上海举办画展,著名画家朱屺瞻观后有评:“这是中国画,这种画上百年没人画过了,要读很多书,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也读过许多书,画不出这种画”。黄永玉先生撰文《晨钟暮鼓八十年》长谈自家胞弟:“画画不可无学问前后照应,二弟的笔墨里就有许多书本学问,用得很高明,很恰当,变成了画中的灵魂命脉,演绎的不仅仅是独奏,而且是多层次的交响。”
举报/反馈

新京报Fun娱乐

259万获赞 7.2万粉丝
没有软八卦,只有硬新闻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