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立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可你知道吗,我国古代最精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其实是我们邢台人制定的。每每月色当空,仰首观之,在月球背面,就有一座环形山以一位邢台人的名字命名。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也有一颗以他命名的小行星。他,就是我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皇寺乡郭村人。郭守敬出生于一个文化家庭,他的爷爷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十分关心对郭守敬的教育,对他影响很大。郭守敬从小热爱学习不贪玩。齐履谦在《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中说郭守敬小时候“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年仅十五六岁时就根据一个构造复杂的莲花漏图的石刻拓本,浓情这种古代计时器的构造、用法和原理。青年时他还根据一张《璇玑玉衡图》用竹篾编成了一架简易浑天仪,并且“积土为台”,亲自观测星象,获得了大量星体位置和运行规律,为之后制定历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虽然郭守敬的爷爷也是当时饱学之士,但青少年时期郭守敬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依然很艰苦。在他18岁的时候,就和中山(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王恂共同拜师刘秉忠(河北邢台县人)门下,避居于邢台西南一百四十多里的紫金山。《元史》记载:我国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曾拜开国勋臣刘秉忠为师,并与当时名流张文谦(河北省邢台市沙河人)、王恂、张易(山西省太原市临州人)等人同学于紫金山,史称“紫金山五杰”。紫金山书院是我国数学、天文、历法重要发祥地之一,培养出了刘秉忠、郭守敬、张文谦、王恂等一批在科学和政治领域有伟大建树的人才。
忽必烈 这五个人中,刘秉忠最早跟随忽必烈。他先后引荐张文谦、王恂,可能还有张易来到忽必烈身边工作,郭守敬则是由张文谦荐于忽必烈而受到重用的。刘秉忠是元朝开国功臣,元朝设计者;张文谦是元朝建立和统一全国的首席谋臣,张易是元初政治舞台风云人物,元代政治地位最显赫的汉人之一;王恂曾任太史令等职,在天文、历法和数学上的造诣更胜郭守敬一筹。这五个人为元朝统一全国设定了进军路线,在减少民族杀戮、协助忽必烈取得汗位、将邢州(今邢台)复治成全国示范、确定国家机构建立纲纪法典、设计建造元上都、劝事农桑恢复生产、兴修水利、计除奸佞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张易更是在与奸佞斗争过程中,以身殉国,成为邢州学派唯一一个有功无传的功臣。这五个人,政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配合,学业上切磋共进,从而使各人的才能、抱负,在当时条件所能允许的情况下都得到了比较充分地发挥,因而皆成为有元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或杰出的学者和科学家。
而《授时历》的创建,更是郭守敬乃至邢州学派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授时”取《尚书》卷一《尧典》“敬授民时”古语,原着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取自南宋杨忠辅所制定的《统天历》),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版历法看成一版,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一版历法,达三百六十四年。
观星台 忽必烈之所以在1276年决定成立太史局修订新历,原因在于元初所用历法“沿袭金旧”,而金代的《重修大明历》,当时已发现了很大误差,如“前日中秋节,今宵月方圆”,对农事二十四节气的推算己经失准,日月蚀预报失时的情况亦时有发生。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农事的进行要求历法的精确。同时,元朝统一前,我国北方原金朝辖区和南方南宋辖区以及边疆的一些地区行用不同的历法,全国的统一,也势必要求历法的统一。因此在是年,忽必烈想起刘秉忠生前就是提出的改定历法的建议,就让郭守敬的老同学王恂和郭守敬一起去进行研制这项工作。在修订历法的过程中,当时“紫金山五杰”除刘秉忠已经于1274年薨逝,享年59岁外,其它四人均全部参加。其中王恂主算,任太史令;郭守敬主制历表、测验,在王恂去世后继为太史令。张文谦、张易的官职、地位比他们高,亦皆参与其事,“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因此,《授时历》的完成,一定意义上是“紫金山五杰”共同努力的结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郭守敬在制定《授时历》的过程中注意全面分析研究,认真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优秀成果,并摈弃其中的不合理成分,“所考订者凡七事”、“所创法者凡五事”。他研究了我国自西汉以来的各种历法,并一一弄清了它们的优劣长短,以此作为制订新历的参考和依据。同时他又提出了“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唯物主义原则,亲自动手创制了各种最先进的观测仪表。这些仪表包括简仪、仰仪、浑天象、立运仪、景符等十余种观测设,所制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自古人所未及”,是当时世界仪表制造的最高水平。西方人也因此称郭守敬为“中国的第谷”,但郭守敬要比第谷早三百年,而且第谷迷信占星术,这一点也不如郭守敬。郭守敬所造筒仪,于“环内广面卧施圆轴”,以使“旋转无涩滞之患”。这是世界上对滚柱轴承的最早应用。并组织大批人员利用这些仪表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从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六月至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长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二十七所测验站点,进行实测完成(即四海测验),从而取得了各方面的第一手宝贵资料。计算时,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三次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法计算公式。
观象先驱世代景仰 元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下诏,凡年满七十岁的官员皆可退休,唯独不准郭守敬退休,由此而形成太史院天文官都不退休的新例。1316年郭守敬病逝,享年86岁,归葬邢台故乡。郭守敬后代仍然从事科学工作,其后人郭伯玉参与了明初《大统历》的整理工作,并对我国珠算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其曾孙郭贵,在明天顺(1457-1464年)年间,担任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春官正掌(钦天监属官,正六品,掌推历法、定四时)。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邢台日报、《邢台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等
文章来源:邢台城市网http://xingtai.cit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