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黄观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的重臣,因反对燕王朱棣失败而自尽。
后来,人们在其故居附近修祠建桥以示纪念。岁月沧桑,黄公祠早已不存,黄公桥虽然还在,但已经两次易名,先是白鹭桥而今叫文源桥,它的原名及其渊源已渐渐被人淡忘。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黄观塑像。
黄观(1359-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池州人,洪武24年(1391)考中状元。
黄观父亲年轻时家中贫苦,不得已入赘一户许姓人家,并随许姓,因此黄观出生后姓许,叫许观。
洪武24年(1391)殿试金榜上,名字还是许观。5年后,许观上奏朱元璋,请求恢复黄姓。获准后,许观成了黄观。
黄观年幼时,元朝待制黄冔做过他的老师。京城元大都(今北京)被攻破后,黄冔投井自溺,以身殉国。
宋濂称赞他:“烈烈黄公,元之小臣。乃能为国,杀身成仁。”黄冔的气节对黄观一生产生了极大影响。
黄观“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
天道酬勤,黄观在县、府、院三级考试中,均为案首(第一名)。
洪武二十三年八月,黄观在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会试中会元。四月,参加殿试,在策论中,他的“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的观点,深得朱元璋赞许,钦点为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
黄观在县、府、院、乡、会、殿6场考试中,所向披靡,场场均为头名,成为无人匹敌的超级大考霸。
当时人称颂道:“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自科考以来1000多年中,做到连中“三元”的,倒有10多位,而连中“六元”,并且是在一届科举中就从解元变成状元的,仅黄观一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传奇。
洪武29年,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进入朝廷中枢。
建文元年(1399),惠帝朱允炆改革官制,黄观官职为右侍中,与方孝孺、齐泰同为御前重臣。
这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
群臣畏惧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唯独黄观无所畏惧,对朱棣说:“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保朱允炆惨遭灭门
建文4年(1402),太祖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从北京起兵发难,将侄儿朱允炆赶下台。
在朱棣下令颁布的“奸臣”名单中,黄观被列为第六。
黄观画像。
当时,黄观持玉玺前往长江上游一带募集兵力,同时指挥其他地方军队北上赴援,以图击退朱棣军队。
当他行至安徽安庆时,听说京师(南京)已陷入燕王之手,朱允炆已经驾崩,不禁仰天长叹。
黄观眼见壮志难酬,万念俱灰。船行至今池州乌沙罗刹矶时,黄观郑重穿上官服,向东拜了几拜,愤然投江自尽。
黄观住在南京的家人,遭到朱棣残酷报复。
《明史列传》上说,朱棣为羞辱黄观,将其妻翁氏及两个女儿赏给(今象房村)饲养大象的人(象奴)。
翁氏趁这伙人夺了她们的首饰去买酒肉之机,急携二女赴淮清桥投河而死。
黄观死后,门中100多人惨遭朱棣诛杀。
据说,只有一个儿子被弟弟黄觏藏匿起来躲过一劫,从而免遭断后的厄运。
200年后始得平反
近200年后的万历24年(1596),明神宗朱翊钧为黄观平反,补谥“文贞”,在黄观的家乡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重建状元坊,同时,在南京翠屏山建衣冠冢,并在秦淮河畔黄观故居石坝街建庙祭祀。
黄观墓地。
据明代《南京都察院志》记载,明宣德年间,黄观尚未获得朝廷平反时,便有人在南京黄观故居石坝街附近为黄观立祠,以土地庙为掩饰,暗中祭祀这位志士。
清人顾炎武曾来参谒,留下《黄侍中祠》一诗:“侍中祠下水奔浑,有客悲歌叩郭门。古木夜交贞女冢,光风春返大夫魂。先朝侍从多忠节,当代科名一状元。莫道河山今便改,国于天地镇长存。”
夫子庙泮池东边有座桥,叫文源桥。桥名是1997年采纳一位学者的建议后改的,此前叫白鹭桥。
不过,白鹭桥也不是原来的桥名,是1966年重建后才用的,这之前叫黄公桥,以纪念黄观而命名。
叫黄公桥时,它还是一座木桥。1986年此桥整修时人们发掘出一块“大清同治八年(1869)仲秋月重刊”的《黄文贞公传》石碑,这块碑原来就立在黄公祠中。
《明史列传》记载了一个故事:相传当初翁氏投水时,曾呕血于桥旁的一块大石头上,血迹在石上形成翁氏影像,阴雨天就会显现,泼上水,影像更加清楚,显愁惨之状。
《秦淮古今大观》一书在叙述这段历史时说,这块石头被移置到利涉桥左畔的黄公祠中,取名为“翁夫人血影石”。
为纪念翁氏之忠节,淮清桥畔曾建有青溪忠节祠。
黄观书法。
据说,黄观书法极好,笔法古拙有致,潇洒从容。但由于死后背负“奸臣”之名,著述手迹均遭朝廷禁毁封杀,因此书作流传极为少见。
综合整理
举报/反馈

封面新闻

2477万获赞 621.6万粉丝
封面新闻,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封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