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静染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音频格式
(点击音频,听青城县的老故事)
从更早的历史看,青城县在汉代江原县旧地上,江原、郫、绵虒三县是当时这一地带最老的几个行政区域,但这三县的地界比较模糊。如今,绵虒变为了汶川县的一个镇,东与都江堰接壤;郫即现在的郫县,西北与都江堰接壤,由此推断,后来的青城县应在当时的江原县地界上。
蜀汉时期,为了治理蕃夷,重设汶山郡,置都安县,县治先在理蕃县(今理县),后移到今天的都江堰灌口附近,这就是唐代导江县的前身。与导江县一并存在的就是青城县,它出现的历史比导江县要早五十多年,建于北周时期。
当时在岷江以西有一个齐基县,置于南齐永明元年(483),与齐基郡同时设置,郡、县同治一地,说明这里是山川汇聚之地,而它就是青城县的前身。《郡国志》中说:“青城县当羌蜀之要,汉武使唐蒙破西南夷,路即始于此。”
青城县
被视为通往夷界的边城
过去,青城县这一带是四川东北方向的界地,也是古蜀先民最早活动的地方,著名的芒城古遗址就在同一方圆之内,相距不过数里。
芒城古遗址与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蜀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古蜀五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长期活动于此,《华阳国志》中说,杜宇称帝后“以汶山为畜牧”,青城即为汶山的一部分。由此可以推断,古青城县一带就地理位置而言同属一个历史断层,所以,曾有学者认为在远古时代,有一支氐族从川西高原进入成都平原的边缘地带,实际上主要指的就是这一地区,也就是说当时的齐基郡是古氐、古羌、藏、汉等民族的交融之地,生活、交通、商贸活动等都极为兴盛,而后来也才具备了政府设官建城的要求。齐基县的辖区包含了当时岷江上游以西流域包括汶川、崇州、都江堰局部的部分地区。
到了北周天和四年(569),齐基郡就被废掉了,把齐基县改为了清城县,当时的青城山也叫清城山,名字显然是因山而来。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又改清城县为青城县,由此可见青城山对青城县有直接的影响。《读史方舆纪要》中说,青城县周边“连峰接岫,奇胜不一,为郡境之巨镇”,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青城县被视为一座通往夷界的边城,“傍山外即为番境,盖天所以界华夷也。”
蒙古战将大破青城。 罗乐 画
蒙古战将
大破青城俘虏宋兵两千
《通志》中说青城县一带是“重叠险阻,外控四夷,昔人以为井陉之地”,井陉,指的是山脉断裂的山口边缘地带。地理决定了青城县是一个具有军事战略价值的地方,所以在历史上它曾经在此大量驻军,属于唐“镇静军”、宋“永康军”管辖的范围。
《文献通考》 中有这样的记载:“前蜀析青城置永康县,宋因之。熙宁五年,废永康军,以青城县还隶州(指蜀州)。”这段话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城县与永康军之间的变迁关系。当时的“军”虽然是与州县一样的行政设置,但一般都与边塞的军事管理有关,长官叫知军,有很大的军权。元代后这里又实行军屯,兵农合一,如《元史》中记载在此地曾设置“砲手万户府军屯”,“置立于灌州青城县龙池乡,为户九十六名,为田一十六顷八十亩”;又如设置“五路万户府军屯”,将“置立于灌州青城县之怀仁乡,为户一千一百六十一名,为田二百三顷一十七亩”。
实际上,在青城县的地盘上发生过不少战争,但大多是汉人同蕃夷作战,以固边境。改朝换代的战争也有过一次,是在元代中统九年(1268)宋蒙之间的一场大战,数万大军对垒,血流成河。蒙古战将巴哈儿都,率军“战于青城,宋兵大败,夺所俘二千人还。”
巴哈儿都原是汉人,本名刘思敬,但从父辈起就投奔忽必烈,其父刘斌是灭夏之猛将,而他继承父业,转战南北,任西川副统军。蒙军打下四川,突破南宋坚固的西防线,巴哈儿都有很大的功劳。当时青城一破后,屏障不存,成都平原犹如敞地,巴哈儿都此后连破巴蜀诸城,“嘉、泸、叙、忠、涪诸部,及巴县筹胜、龟云、石笋等寨十九族,及西南夷五十六部,悉来降。”
青城县这个本来宁静的小城,后来的命运也受这场战争的影响,从此沦落。
烽火已熄
宫廷琴师汪元量徒增伤感
“锦城飞马过青城,无奈风声更雨声。一夜不眠何似者,筹花赌酒到天明。”这是一首名叫《永康军》的诗,作者是一琴动天下的宫廷琴师汪元量。汪元量是个颇为传奇的人物,早年一直在皇帝身边弹琴,宋廷降元后,三宫北迁大都,汪元量随太皇太后北行,他是北宋灭亡的亲历者,后来看破红尘,当了山中道士。他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获得元朝廷特赦,在南归之后又到四川访旧时写的,而这时的青城县已经沦陷二十多年了。
汪元量走在这块曾经的抗蒙故地上,虽有“风声更雨声”,但烽火已熄灭,他的内心再激烈,也只能徒增伤感而已。其实,这时的永康军已经不存在了,永康军的地盘已经归入灌州,而青城县自然也划归在新的行政区域中。
由于青城县带有军镇色彩,这里也流传着一些相关的传说。味江现在是四川崇州境内的一条小河,流经街子古镇,游客云集。但在过去,味江是在青城县的辖地内,《寰宇记》中说:“源出青城县西,长乐山下”。这条小河的得名就与边塞有关,当时蜀王征剿西番驻军,“有野人挈壶酒以献”,但蜀王觉得一壶酒自己独饮不好,就把倒进江中,“军士饮之皆醉,故名味江”。
这个传说可以看到当时的青城县位置比较偏远,境外即为“野人”居住的蛮夷之地,所以它对中原来说青城县确有边关的意味。唐代诗人耿湋(唐代宗宝应元年进士,生活在约763年前后)在朝廷里当右拾遗,相当于现在的政研室科员这样的官,他曾送别一位姓崔的县令到青城县任职,在《送崔明府赴青城》一诗中他写到:
清冬宾御出,蜀道翠微间。
远雾开群壑,初阳照近关。
霜潭浮紫菜,雪栈绕青山。
当似遗民去,柴桑政自闲。
诗中写到了沿途的景色,“群壑”“近关”“霜潭”“雪栈”等词都描绘出了群山之中通往一座小城的的风光,但看得出来耿湋可能知道或者听闻过一些青城县的情况,所以就安慰崔县令说“当似遗民去,柴桑政自闲”,意思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与世隔绝的遗民,官也会当得清闲自在。但崔氏可能对到青城县任职还是有些忧虑,而这也反映出了青城县在当时的地理状况,道路的艰险、城邑的僻远均具有边陲的特点,让人多少有点郁闷。
种起蜀葵
观赏人太多县令也烦恼
在宋代的时候有个诗人叫刁绎,江苏镇江人,宋仁宗时期的进士,曾经当过扬州通判,后来到青城县当县令。刁绎的兄弟刁约是北宋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都非常尊敬他,刁氏兄弟在当时均有文声。刁绎到四川赴任的时候,有个当时比他更有名的诗人宋庠,此人是天圣二年的状元郎,就写了一首《送刁绎从事自龙舒西赴青城宰》的诗送他:
东别群舒国,西逾二剑天。
才高邺都檄,政伫武城弦。
莋马征蹄苦,严鸡瑞羽鲜。
离愁知远近,万里到桥边。
应该说这是写送别的诗中的一首佳作,既夸赞了对方的才能,又描述了行途的悲壮。特别是“莋马征蹄苦,严鸡瑞羽鲜”这两句非常有意思,莋马是四川汉源的马,汉时西南边地常常以“莋马、僰童、髦(牦)牛”作为交易商品,而“严鸡”则指的是威武的大红鸡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路途辛苦,但到那里就能够杀鸡摆酒,大为犒劳一番了。用鲜来对苦,意象的反差有着巨大的张力,诗中的情趣化解了旅途的艰辛,其言甚为真切;而诗中的“离愁知远近,万里到桥边”句,也可以看出青城县远离京畿,路途漫漫,免不了离别的凄冷。
刁绎到青城县后,可能确实如耿湋说的“柴桑政自闲”,便在城里种起了蜀葵。当时这种花并不多见,是稀罕之物,开放时非常艳丽,每天来观赏的人很多,让刁绎颇有些烦恼,“屡戒园夫守,频烦墨客窥。”(《雨后城上种蜀葵效辘轳体联句》)也可见其生活的情趣,一个闲官的自得其乐跃然纸上。当然这是和平时期的蜀中小城日常生活,清幽而安宁,战争一来,这一切就消失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