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段短视频,邵岩火了。
视频中,他黑衣白髯,手拿4个注射器进行“射墨”,身旁还不时传出叫好声。
7月6日晚,红星新闻记者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九山镇南牛寨村见到了邵岩,他精神矍铄,与友人们聚餐谈笑。面对网上的争议,邵岩坦言,对自己一点影响都没有,“你看我整天逍遥自在的。”
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网上流传的视频是去年在山东泰安拍的,至今也没弄清楚是谁传到了网上。
▲网传的视频动图
当天下午,邵岩还在村里的一处农家院内完成了80余幅“射墨”。次日,他带着这些作品来到30余公里外的沂山风景区,进行了两场“射墨”表演。
7日上午11时许,一条长达百米的宣纸长卷在沂山高大的仿古山门前展开。主办方请来了来自世界多国的20余名佳丽,她们用纤手托起宣纸长卷,等待墨汁从邵岩手中射出。
“水、山、瀑布、坚硬的岩石,道法自然的东西都会在我瞬间的射墨中串联起来,这是艺术家创作,不是随便射的。”开始前,邵岩在休息室向随行人员讲述他即将创作的内容。
“我从网上买了60个注射器”,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平时会根据创作的画面大小,带十几到二十几支不等的注射器,“我有各式各样的注射器,长的有一米的,还买了电泵子、喷枪、喷笔……”
11时20分,邵岩走向了百米卷轴的一端。 他手拿5支装满墨汁的注射器,在人们的注视下,将墨汁射向画布。
▲邵岩进行“射墨”创作
现场叫好声随之而来,人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同款“网红视频”。
创作完成后,不时有围观群众上前与邵岩合影,许多人表示看过邵岩网上的“射墨”视频,有人则将刚拍摄的视频迅速传到网上。
“射墨”完成后,邵岩表示很满意。他将这幅作品命名为《沂山颂》,并说自己是在创作前一刻临时改变的主题。“改了!变成纪念七七事变 81周年,表现了沂山的山水,老区人民的情怀……”
邵岩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参加这次活动是纯公益性质,在一个多月前就已安排了,跟网上那段火了的视频没关系。活动结束后,他将现场创作的作品带走,“等于是一个露天美术馆,主办方提供纸,我换了一个地方创作,还可以跟周围互动,观众也可以上去射,不挺好吗?你说我不是艺术,就不是艺术呗!”
早有争议:评委们因他的作品吵起来了
事实上,“射墨”并不是邵岩第一次面临争议。
上世纪80年代初,邵岩从山东莱阳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来到山东荣成的一所中学当了三年美术老师。而后他返回老家文登,在当地的商业部门、印刷厂等单位工作。
1986年,邵岩在报刊上看到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简称中青展)向全国征集作品的消息,便将自己在业余时间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寄到了北京的中青展组委会。邵岩事后得知,自己这幅名为《晴雪》的作品当时就让评委会产生了较大争议,“评委们因为这件作品都吵起来了。”
▲邵岩当时参赛的作品《晴雪》
时任中青展组委会副主任,并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的刘正成告诉红星新闻记者,1986年第二届中青展实际上是全国意义上第一次书法篆刻征集大展,吸引了几万人投稿,经过专家反复评选,最后选出300多幅作品参展,并从其中评了10个一等奖,30个优秀奖。
那一年的中青展,组委会邀请了启功先生做顾问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做评委会主席,当年最年轻的评委陈振濂成为了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另一副主席孙晓云是当年的获奖作者之一。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正成依然感慨:“当代优秀的书法家,基本上由中青展的评委和获奖作者组成的,也就是说中青展开拓了现代书法史上的继承传统同时又创新的一个新潮流。”
几个月后,在山东老家的邵岩收到了中青展组委会寄来的优秀奖获奖证书。
数次获奖:从创新角度应该评它
1989年,邵岩进入山东文登书画院工作,开启了职业艺术生涯。不久后,在报刊杂志上,他看到中央美院进修班招生的消息,便果断报了名。邵岩说,在那之前自己看了很多书,《梵高传》、《西方美术史》……“要走出去,不能老在一个小地方”,想做艺术家的念头在他心中一直没有动摇。
1990年, 邵岩顺利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结业,他并没有急于回山东,而是在北京逗留了几个月。那段时间,他经常出入画家扎堆的圆明园,看着同侪的境遇,思考着自己的未来。
“想留下来,但孩子才几岁,上有老下有小。”那时起,邵岩给自己定下了人生第一个十年计划——四十岁之前重返北京。
回到老家后,邵岩去文登书画院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他和朋友合伙开起了印刷厂,为实现重返北京的梦想积累资金。他们给当时知名的“金猴”皮鞋印刷包装盒,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那段时间,邵岩的艺术创作也没耽搁,他边做生意边写字,并于1995年、1997年连续拿了第六、七届中青展一等奖,1999年获得第八届中青展二等奖。
刘正成用“当代中国书法史上的符号类作品”来评价邵岩的中青展一等奖获奖作品《桃花乱落红尘雨》和《留得枯荷听雨声》。
对这两幅作品的评选,刘正成有着深刻的印象。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王羲之从晋唐以来建立的书法模式,到颜真卿、苏东坡,赵孟、董其昌、王铎……历朝历代的书法都有经典作品为参照,而这两件作品比较新,和传统书法模式有很大的距离。
“这两件作品争议都很大,评委们反复讨论投票”,他回忆道,“评委会有40个人左右,这里面虽然各个流派都有,但大部分偏向传统,最后大家从创新角度来说觉得应该评它,很不容易。”
尝试射墨:它有着毛笔无法比拟的优势
1999年,邵岩卖了老家的产业,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回龙观安了家。
之后的他相继在北京宋庄、林萃桥建立工作室,开启了自己下一个“十年计划”。
邵岩坦言,之所以“射墨”有些机缘巧合,因为当时在书法创作上遇到了瓶颈。“书法有线条、结构、章法三要素,我先从线条下手,企图创造一种不一样的线条质量, 跟古人不一样,跟当代人也不一样,是属于我的线条。”
他认为,要想改变线条质量,必须提高线条产生的速度。“正是在体验‘线质’的半年中,把心脏搞砸了 。”
2008年初,邵岩的身体突然垮了,他的心脏被植入8个支架。在住院的百无聊赖中,邵岩对注射器产生了兴趣。他脑海中想,“注射器救了我的生命,它射出的墨线或许毛笔做不出来,比如说一泻千里,激情四射,百般缠绵……”
身体康复后,邵岩开始尝试用注射器进行创作。实践过程中,他发现注射器有着毛笔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一次能用很长的距离,而毛笔得反复蘸墨。一蘸墨,气不就断了嘛。”
在邵岩看来,书法是时间的艺术,需要在瞬间解决大小、虚实等很多矛盾,从而带动字意、笔意的完美结合。
他将书法的最高境界称作很高妙的书写性,而书写性指的是笔触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下形成的节奏感,“书写性好需要有高超的技法,近乎于道上的东西了”。交谈中,“技进乎道”被邵岩反复提及,意思是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接触到了“道”,即天地规律。
为了练就“射墨”之技,探索书法之道,邵岩在过去十年间几乎没间断过练习。
对于书法的结构和章法,邵岩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自己曾用30年时间专门研究汉字书写结构,“从一个字到四个字,十年;从四个字到七个字,又是十年。”他解释,写第一个字,你要考虑它的气如何转向第二个字,哪个字能来接上和第一个字最配,此外,选择字时还得考虑结构上的对称、文意上的呼应。
邵岩称,他的这些研究与尝试是为了与日本的现代书法一较高下。“传统书法在中国,现代书法也不应该在日本,我要让自己超越日本。”在他眼中,“射墨”便是超越日本现代书法的突破口之一。
多种创作:书法、水墨甚至油画都有涉及
除了“射墨”,邵岩的创作还涉及传统书法、现代书法、水墨甚至油画。此外,他每年都会参加大大小小的展览,各式各样的活动,从京城的各大美术馆,到米兰、阿斯塔纳世博会,都留下了邵岩的足迹。
邵岩的交际能力强,早在2012年,他便带着“射墨”进入公众视野。
据公开报道,2012年海南三亚某著名酒店开业时,邵岩曾与陈鲁豫、何平、崔健、任志强、冯小刚等一道作为嘉宾被邀至现场。报道称,“开业庆典正式开始后,当代著名艺术家邵岩以其行为艺术――‘射墨’精彩开场,现场嘉宾与艺术家共同以类似泼墨、涂鸦的方式在画布上挥洒创作,而在斑斓的即兴创作画面中该酒店的logo跃然而出。”
▲当时被邀至现场的嘉宾合影,邵岩(左一)
“艺术是高雅的、奢侈的,不是任何人都能玩的东西。”邵岩说。
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的书法有市场价格,按传统书法、现代书法、抽象书法价格不一样,小楷6000元每平尺,行草3000元每平尺,现代书法10000元每平尺。对于动辄10余米甚至更长的“射墨”,邵岩则表示,“有人买就是这个价,我也可以收走、送人。”
▲邵岩依托雅昌艺术网建立的个人官网里展示的部分作品的拍卖记录
▲邵岩展示他曾创作的传统书法
“这个价都形成多少年了,买家都知道。他们都是专家,我不愁卖,不光是不愁卖,我还拒绝有些人来买。”
邵岩表示,自己早已不再为生活所累,可以给“射墨”留足充分的创作空间。
直面争议:没人意识到它的好,它太超前了
随着“射墨”视频的流传,互联网上掀起了对邵岩这一行为到底算艺术还是哗众取宠的讨论。
截至发稿前,微博上#射墨#话题阅读量近千万,讨论超过1万条,知乎上关于“射墨”浏览量最大的一个问题受到了4500多人的关注,收到了超1600条回答。红星新闻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大多数网友对“射墨”表示难以理解,持反对态度。
一位标注为书法专业研究生在读、名叫李仙儿的网友发帖称,看了好多关于“射墨”的文章,大多数人,包括我的一些同学和一些书法从业者都秉持反对态度,认为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是对中国书法的糟蹋。
更有网友指责邵岩是在乱涂乱画,哗众取宠。
而邵岩将自己的“射墨”定义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具有汉字的字意和笔意,另外一部分是纯抽象书写。他肯定地说,“射墨”不是一个江湖式的杂耍,自己也没有想要标新立异。“中国的艺术家都实践过,也成功过。比如说民国时期岭南画派、海派的国画里就有不用笔的。”
他还以法国著名抽象画家汉斯·哈同为例,“哈同除了用画笔、颜料、画布而外,更用上了扫把、铁铲、刮刀、油滚等一百多种工具进行创作。”
刘正成则表示,“射墨”是一种新的尝试,它还在发展中,不好过多的评价。“我们对书法的最后一个界定的界限就是离不离开文字,如果不离开文字,才会成为书法。离开文字以后,它就更接近西方的抽象艺术或当代艺术。”
刘正成同时认为,谈“射墨”需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间,“放在当代艺术中间,它没有问题;放到书法里,肯定要持批评态度。”
“人的审美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曲高和寡,我觉得他已经把‘射墨’界定好了。它不是书法,是用书法因素来表达感情,这是他对自己的一个注解,我还是同意他的。”刘正成说。
山东本地策展人余楚晖表示,“射墨”属于新的艺术语言的尝试,邵岩对表现的形式,手法都做过一定的构思,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随便乱弄。“网络上有很多人振振有词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有一个人是真正自己花钱买宣纸,自己来写了什么东西吗?恐怕都没有。”
在余楚晖眼中,邵岩是非常认真地做艺术,而“射墨”之所以让公众难以接受,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一个成名很多年的书法家,他对这种艺术语言的追求,不是具象的,也不是写实的,他追求一种精神上、感觉上的东西。”
“从艺术角度来讲,毕加索、马蒂斯这些被世界公认的大师,在中国可能也没有多大市场。”余楚晖说。
对于网上的争议,邵岩的回应则更为直接,“我们最不怕现场擂台,来一百个人,大家都射,看谁射得漂亮了。”
采访中,邵岩用西方的梵高和东方的黄宾虹生前境遇自比,“活着的人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它太超越时代,曲高和寡了”。他直言,“射墨”50年后才能被公众认可。
学衔波澜:清华美院否认其荣誉教授身份
7月4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则声明,再一次将邵岩推向风口浪尖。声明称:清华大学没有当代艺术专业,邵岩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无任何关系。对于其冒用学院教师名义的行为以及对学院和学校声誉造成的不良影响,学院将保留通过采取法律手段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清华美院发布的声明
“让子弹飞一会”,邵岩回应称,自己2012-2014年在清华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高级研修班授课,并且有聘书,“我三年在本校上的课,这错不了。”
“清华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高级研修班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书法方向、一个是国画方向,我是书法方向的外聘导师”,邵岩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2012-2014年期间,自己约每学期去清华美院讲一次课,每节课有二三十名学生。
但他同时承认,其简历中的“清华大学当代艺术专业特聘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外聘教授”存在不准确之处。“当时可能是谁从网上找的我的简历,然后问我,我不好意思说导师,写了个专家,其实导师比专家还厉害。”
邵岩说,“证(聘)书在北京,我现在人在外地,月底回去找,找到找不到,事实总归有答案。”
红星新闻记者根据该声明上公布的电话联系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如果有聘书的话,可以让他发来,我们不会随便说这些话。”
该工作人员称,清华美院的培训中心有相应的“高研”班,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一直存在。“高研班存在请外聘课程教师的情况,写得非常清楚,上几节课、几天课、哪一门课都写得非常清楚。但是他是不是在我们这上过课,这个我觉得是有疑问的。 ”
“清华大学对于客座教授、荣誉教授等学衔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甚至很多文科领域不容易达到这样的规定。我们学院根本不可能有这样所谓的外聘教授。”该工作人员解释道。
7月6日,邵岩的百度百科词条和其依托雅昌艺术网建立的个人官网中,均撤下了“清华大学当代艺术专业特聘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外聘教授”的表述。对此,邵岩称,“百度还有雅昌都打电话给我,说邵老师,我们暂时去掉。”
“去掉就去掉呗,不然我的资料就没了,只能妥协。”他补充道。
7月7日晚,在沂山参加完一天的活动后,邵岩驱车一百余公里,返回到淄博的家中。第二天清晨,他又前往威海,和圈内友人一道出海创作油画。
“我必须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一笔,现在需要沉下心来创造大量的作品,在死之前要有大量作品留下来。”邵岩说。
END
红星新闻记者丨张炎良 潍坊、淄博、北京报道
编辑丨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