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卿(1526—1588),字怀彬,是云和后溪人,明代的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抗越名将。
王一卿生平事迹
明嘉靖四十年(1561),王一卿中应天乡试举人,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出任凤阳县令。成为凤阳县令之后,王一卿致力于整肃衙门,废除冗费,建立义仓,赈救灾民,兴修水利,安抚孤贫,颇有建树。
史上的《凤阳名宦传》记载了他的十大政声。因治理凤阳三年有政德,满了任期之后王一卿改任刑部主事。王一卿的努力作为使得他在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升任于江西清吏司。后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升任清吏司郎中。
直至明万历年间,因越南屡犯边疆,王一卿以文臣请缨杀敌。万历四年(1576)王一卿出任广西按察使兵巡道,驻节苍梧(梧州市),两年后又兼云南按察使兵巡道,分兵驻扎洱海(今楚雄市)。王一卿在云广边疆八年期间,为了反对外国人侵略,维护民族尊严,保护边境人民安居乐业,作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一代抗越名将。
明万历十二年(1584),王一卿谢政旋里,解甲归田。公元1588年4月11日王一卿于云和逝世,享年59岁。
王一卿墓
王一卿逝世后,朝廷赐以王公规格礼仪,葬于云和飞凤山,修成气势雄伟的陵墓。王一卿墓整个陵墓分四层台阶式,第一级原为石牌坊,现被建成房屋;第二级石马、石羊,占地160平方米,现仍有部分残存;第三级平台,占地34.2平方米,原有石桌、石凳;第四级为鹅卵石砌成的墓穴,现存。墓的周围均用石块堆砌呈椭园形,紧水滩电站施工时被损坏。1986年4月由水电部十二局出资按原貌重新修复。今为紧水滩库区旅游点及历史纪念地,并为云和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家族的过往
除了以上种种政绩,王一卿更是开辟浮云街雏形的王严后裔。
在云和,王氏家族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北宋仁宗初期,王氏家族始祖王元任处州刺史,举家从江西南昌迁至云和,自此开枝散叶,繁衍至今,成为云和最古老的家族之一,现有人口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凤凰山街道贵溪村、白龙山街道村头村、赤石乡张源头村、崇头镇王山头村、石塘镇双港村等地。
明宣德元年(1426),王氏族人出资扩建了王家祠堂。明嘉靖年间,云广兵巡王一卿捐资扩建,如今祠堂西首仍保留着王一卿故居。(王一卿故居 在云和镇解放街关庙巷内。明代建筑。坐北朝南,3进5开间,天井两侧走廊厢房,总面积3230平方米,今仅存一进约160平方米。)
清咸丰五年(1855年),王氏族人对祠堂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祠堂主要梁架构件留至今日。清咸丰八年( 1858)、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两度转战云和,王家祠堂遭受一些损坏,族人又进行过一次较大修缮。
王家祠堂是族人开展祭祀活动的场所,祠堂旁边建有戏台,还有宽阔的晒谷场,逢节庆日,云和人常在此举办大型庙会、集市等吉庆活动。清代前,还用祠堂田租开办义塾,造福当地百姓。辛亥革命后,义塾改为“王氏小学”,大部分经费来自“祠堂租”。抗战期间,因王家祠堂场地大,有宽阔平整场地适合操练,被浙江省警察大队征用,浙江省船员工会联合会也在此办公。
王氏家族祖辈名臣辈出,如王元出使辽国25年,为辽宋和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朝抗越名将王一卿戍边八年,守护一方百姓安宁,清末明初,王敬熙,为救国救民,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光复会,联络华侨,宣传革命,回国后提倡教育救国,借祠堂房地为校舍,创办中街小学,便利贫苦子弟入学,为振兴云和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除了忠臣名将,王氏家族还有不少乐善好施的乡贤,仕则爱国忘身,隐则仁善济民的家风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