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夏天,樊建川接到了天津一名文物商的电话,对方自称手头有一套侵华日军日记。经过一番周折,樊建川花大价钱买下了这套文献。
荻岛静夫日记、影集(一级文物) 韩毅摄
这套日记就是后来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荻岛静夫日记》,日记的主人是侵华日军中的一名后勤兵,其任务主要是焚烧阵亡士兵的尸体。
这本日记从一个下级军人的个人视角,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了1937年至1940年间侵华日军作战的细节。在日本仍然不肯承认侵略暴行的今天,这样的史料无疑非常珍贵。
这只是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多年来收藏的珍贵文物中的一件。之所以要收藏抗战文物,樊建川直言,一是要纪念中国不屈的民族精神,二是要留下日本侵华的铁证。他曾说,中国13亿人,总要有人挺起脊梁,敲响警钟,"一个人要成长,记忆一定要健全,一个民族要成长,记忆也一定要健全。我就想做这样的一个敲钟人"。
位于成都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资料图
建川博物馆正是诞生在这样的初心当中,让樊建川为外界所熟知的,也正是最早筹建的抗战博物馆。作为民营博物馆的翘楚,抗战馆不仅因其"民营"身份备受关注,也以其专业性得到学界和抗战老兵及其后人的认可。
倾尽心血 创文博界品牌
教过书,当过干部,下过海,搞过房地产,樊建川的跨界生涯可谓传奇。当然,他没有成为明星官员,也没当上大V地产商,却凭着自己对文物和博物馆的痴迷,做成了中国文博界响当当的"品牌"。
为了博物馆,樊建川把经商赚来的钱,一分不留全都投资进去。从2005年算起,15年间,博物馆购买藏品的资金就超过20亿元。单是收藏抗战文物,他就不惜散尽家财,倾尽心血。
蒋介石亲笔批示文件(一级文物) 韩毅摄
2000年,北京某拍卖公司准备拍卖一批抗战史料,其中有日军投降时交出的系列公文,上面列着113个驻华部队的名称番号。拍卖目录刚一公布,很多买家蜂拥至北京,有神秘买家放话:"不论多少钱,势在必得。"而樊建川发动很多线人寻找卖主,经过一个星期的搜寻,终于在天津找到了卖主。"我与卖主长谈了一宿,用真情与激情打动了他,他愿意撤拍,我以远高于起拍价的价格买下了它。"樊建川说。
十余年间,樊建川以个人身份建起了中国目前最大的民营博物馆群落"建川博物馆系"。在重庆建川博物馆开馆后,"建川博物馆系"已经建立了50座各类博物馆,涵盖范围从抗日战争、红色年代、改革开放,到兵工、民俗乃至汶川大地震。
现在,樊建川矢志在有生之年建100个博物馆,把它们留给后人。而早在2007年,樊建川就与妻子签署文件,在去世后将自己所有的博物馆及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
利用兵工洞建设的重庆建川博物馆。韩毅摄
建的博物馆越来越多,樊建川的生活却越过越简朴。穿廉价的衣服,挤在小馆子里吃面是他的日常,偶然在地下通道当一回"光脚老汉",也能让媒体搞个标题党。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对生活要求不高。出行是高铁二等座,住的都是商务快捷酒店。"樊建川展示了自己身上最值钱的东西--一条美军二战时使用的手链:"这是10多年前在云南腾冲买的,花了几千元。我全身上下,就这个最贵。"
"我爱吃面,一碗刀削面十几元,穿的短袖是博物馆自制的,60元一件。"樊建川下决心建博物馆时,就知道这些"投资"是永远收不回来的,他坦言此前的资金来自房地产经营的积累,随着博物馆规模的扩大,他也要解决资金问题。
因此,樊建川希望通过博物馆的运营维持基本的开销。他将重庆建川博物馆的普通游客门票定为每人50元,对于这个整体投资超过11亿元的博物馆,樊建川直言票价很"良心"。
重庆建川博物馆中的兵器发展史博物馆。韩毅摄
他的生意经是:游客一天都待在博物馆里,总有餐饮和购物需求。博物馆有餐饮区,卖盒饭和饮料。游客离开博物馆时,将从商店走出去,商店里会有博物馆自己的文创产品售卖。如果客流到一定量,博物馆就能够靠这些收入维持基本的运营开支。
重庆兵工洞建博物馆 展陈67件一级文物
在樊建川看来,一座城市要有厚重的文化。一代代人受文化熏陶,会为这城市带来根本变化。
他说:"城市得有一张文化的脸。单单靠高楼大厦,很容易和东京、香港、纽约'撞脸'。如果是一张独特巴渝文化的脸的话,它就不会撞了,并且让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有家乡的自豪感。"对于渝新建的博物馆,他希望能融入重庆,成为重庆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重庆建川博物馆是重庆抗战兵工旧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重庆九龙坡,馆址系汉阳兵工厂西迁重庆时的旧址,也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所在地。整个项目一期占地约250亩,总投资约12.87亿元(其中文物评估作价11亿元),涵盖博物馆、抗战兵工街、国防兵器文化主题公园和茶文化主题公园。
刘宗宽著《对日作战策略》(一级文物)韩毅摄
其中博物馆集群设八个主题博物馆,展陈文物藏品4万多件,其中67件是国家一级文物,主要包括抗战、兵工、民俗、红色年代等近现代史料、物品,囊括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百年的中国历史积淀。
题材巧思妙想 抗战馆突出重庆文物
民营博物馆如何能得到老百姓的喜爱,樊建川认为最重要的是题材;其次是搭配,展馆、展品的搭配,要老少咸宜。第三就是规模,要让观众基本能看一天。这样才可以吸引观众,让他们享受"精神会餐"。而重庆新馆有着很多独特的、唯一的特质和优势。
"修建这座博物馆,首先在题材上,我们是动了脑筋的",樊建川说,八个馆的题材力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比如说,利用汉阳兵工厂旧址兴建了汉阳兵工厂旧址陈列馆,同时利用旧址的带动效应,办了一个世界兵器发展史博物馆。而抗战文物馆主要是通过文物来讲抗战,其中突出了重庆文物的展现工作。
在抗战文物博物馆的入口,是一面红色手印墙。墙上印着数百名抗战老兵按下的红色掌印,掌印旁是抗战老兵的名字和抗战时所在的部队番号。
重庆建川博物馆内的抗战老兵手印墙。韩毅摄
馆内展出了抗战时期多件珍贵文物——包括红军改编成八路军的改编令、冯玉祥亲手泥塑的花盆等国家一级文物。展陈文物集中体现"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的建馆宗旨。
樊建川介绍,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不少与重庆有关。比如冯玉祥将军于抗战期间亲自制作的花盆,在歌乐山瓦罐厂烧制,并在花盆上烧刻了"抗战第一、胜利第一"八个大字;例如丰子恺的代表画作--《胜利之夜》,描绘了日本宣布投降后第三天(1945年8月18日)重庆的一个画面,以赠新吾先生纪念抗战胜利;又如蒋介石在重庆亲笔签署涉及经济、物价的公文。
冯玉祥亲手泥塑的花盆(一级文物) 韩毅摄
《大公报》刊登日军投降的消息,在1945年8月15日发表"日本投降矣"报道,标题用五个醒目的特大号黑体字和一个感叹号,令人振奋,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建川博物馆展出;同时,《大公报》创办人之一胡政之的遗嘱也在博物馆展示;此外,《大公报》在1944年3月25日第一版中报道重庆空军烈士公葬公祭典礼筹备会启事、《大公报》小丛书《中印公路是怎样打通的》、《大公报》时事照片中刊登日军凌辱中国妇女等亦在博物馆展出。
《大公报》创办人之一胡政之遗嘱。韩毅摄
在另外几个主题馆中,民间祈福博物馆因人人都愿意祈福而建;囍文化博物馆则讲的是人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婚庆婚俗;中医文化的馆,讲述在没有西医的时候,人们是如何靠中医保健,从而保障民族的繁衍和健康的;票证时代馆收集了很多反映那个年代吃、穿、用、住、行的票证。
目前,离100座博物馆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樊建川坦言自己很紧张。中国民营博物馆质量总体上良莠不齐,但民办公助成为有益的探索。与政府合作,也是"建川系"拓展版图的重要途径,重庆建川博物馆的建立,即是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范例。下一步,建川博物馆还要建到青岛、海南等地,外地的"订单"还得排队。理论上,樊建川认为自己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