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
养生的第一个条件是饮食。古代养生学家强调饮食要有节制,古人云“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忌,生我亦能害我”。“人于日用养生物而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五内贼,是得养生之道矣”。
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说。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孙思邈主张:“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若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藏气法时沦》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阴阳学说则认为,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
”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食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养生学的第二个条件是运动。 养生锻炼的目标在于协调阴阳,使躯体内环境趋于平衡,并顺应外部阴阳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与天地之间的平衡。《内经》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我们平时的养生锻炼中,应把握以下阴阳原则: 选择锻炼功法应顺应季节阴阳; 锻炼时应顺应时辰阴阳; 选择锻炼项目应区别体质阴阳; 辨别病情阴阳去养生; 练呼吸调和明阳; 用意念平衡阴阳; 不同的锻炼姿势可以协调阴阳。 又有古人语:寄语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
养生学的第三个条件是心理状态。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庄子以“清静无为”作为培养德行的第一要义,明朝的养生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亦指出“三教法门(三教指儒家、释家、道家)总是教人修身、正心、立身、行己、无所欠缺”。
提出了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的论点,他认为:“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所以“若要养生长寿,就要使神静、心和、形全。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
如“心不动摇”则“六腑如烛”,生命得以延续。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很有参考价值。
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举报/反馈

走在健康养生路

2984获赞 1005粉丝
养生之路,你我携手前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