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在镇江拉开大幕。第一届2004年8月在河北秦皇岛举行,此次距首届事隔十四年,共收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海外作者投稿作品22074件,据介绍这是中国书协历次单项展来稿数量最多的一次,最终共有266人入展。本次征稿,书体不限,正文字径原则上不小于15cm,尺寸为8尺整张以内(高度不超过248cm,宽度不超过129cm),一律为竖式。
首届大字书法展 入展作品
本次展览秉承中国书法大字之祖“瘗鹤铭”的艺术创新精神,引领当代大字书法创作方向,展示中国书法艺术创作成就。典藏于镇江焦山碑林的六朝石刻“瘗鹤铭”,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北宋大书家黄庭坚称之为“大字之祖”。
首届大字书法展 入展作品
与往届相比,此次展览来稿形式多样,五体齐备,整体来稿水平有所提升,但仍有不足。一是作品平庸,仍然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延续了“展览体”特色,制作痕迹明显,大字缺少应有的气魄。二是内容雷同,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一句,据说有近百人书写,令人乏味。这从中也不难看出,文化的缺失,对书法创作带来的局限。黄庭坚说过:“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纵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三是风格趋同,参展作品以行草书居多,但风格没有明显区别,还是惯常各类全国展的样貌,可以想见,参展者案头一定少不了时人的入展作品集,这不仅导致了书风雷同,而且把传统书法的古意关在了门外。我分析,可能是大家为了入展,走捷径、迎合“展览体”的思想在作怪。国展评选标准不改变,这一现象将长期存在。
首届大字书法展 入展作品
那么,大字书法到底应该怎么写?
大字书法是对榜书、题署、署书、擘窠书、撮襟书等的总称。书法史上,大字书法在明代最为兴盛。开国皇帝朱元璋偏好大字书法,他令台阁书法家在墙壁上书写圣贤名言,教化将臣。不仅如此,宫廷官府、官员住宅、店铺都要题写牌匾、楹联,为大字书写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之,明季涌现如詹希元、胡广、黄养正等一大批书法大腕。
第二届大字书法展 入展作品
当下,书法主要以展厅为展示方式,大字书法更能给人以气势磅礴的视觉冲击力。与小字相比,大字无论从用笔、结字、章法布局到墨色变化,难度系数更大,如果简单地认为把字往大了写就是大字就大错特错了。写大字讲究“势宏”“墨厚”“气足”“线沉”,以表现其浑厚雄健、刚健婀娜的精气神。小字主要靠指、腕发力,而大字则需要用臂、肘甚至腰的配合。明人丰坊《书诀》说:“若径丈以上,如文信公魁字,人必立起。以一身全力自肩及肘运,则以五指齐撮墨池之端,似握铁塑画沙泥,使手离纸三尺,然后八法完整,左右无病。”此中详尽描述了写大字从执笔到运笔的方式,以及应该达到的效果。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称“榜书至难”“自古为难”。可见,大字难写,古今共识。
第二届大字书法展 入展作品
写好大字,必须要有正确的思路,规避容易出现的问题。一忌“黑”。很多人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大面积使用浓墨,缺少墨色对比,观之令人压抑。二忌“燥”。当代人写大字,不仅是民间书写者,包括一些所谓名家在内,往往鼓努为力,信笔涂抹,激情四射,作品一派燥浊之气,书卷气荡然无存。当代“丑书”是为其例。三忌“空”。这主要指误认为大字书法就是把字写大了,尺寸有了,但空空如也,缺少内蕴。四忌“丑”。大字书法应该寓巧于拙,大巧若拙,当代书家不明就里,错把丑陋当拙朴,结果令人生厌。五忌“俗”。这也是当代书法的通病,主要问题是学养不够,不懂笔性,把毛笔这种软性的书写工具用成了木棍、鬃刷,生硬、粗糙,了无意趣。建议多观察孩子的用笔状态,他们天生会用毛笔。自然而已,无它!
举报/反馈

如也草堂品书画

31.2万获赞 2万粉丝
寻找中国书画的最后一笔。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