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人们喜欢岩茶,其实也就在于这股“岩韵”。然而,怎么理解岩茶的“岩韵”,岩韵有哪些具体内容呢?晚清梁章钜,游武夷时夜宿天游观,与道士静参品茶论茶,将武夷岩茶特点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他说,静参谓茶品有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日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辩之,微乎,微乎!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梁章钜举人出身,爱做笔记小说,算是才子。
又官至巡抚,位也不低。所以,他的这段评价,后人沿用至今,并将其作为岩韵的具体标准。平心而论,梁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还是抽象了点。尽管后来有人将四字顺序颠倒,说是“活甘清香”。还有改动、两个字的,但基本意义没有多大变化,用以评价任何一种茶,似也没有什么不妥。也许是感到梁章钜的这四字,并不能充分说明岩韵特征,所以,又有人另辟蹊径,把岩韵特征归纳为更加简练的四个字岩骨花香。这一个“骨”,说的好!岩茶香气浓郁,而且基本上可以说是花香。兰花香,桂花香,水仙花香,水蜜桃香等等等这容易理解。
但“骨”就较难体会了。顾名思义,骨是比喻坚硬,坚韧,等等;可对于柔顺如水的茶汤来说,它的“骨”在哪里?苏东坡曾有一首诗《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赞美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可能有助于理解“骨”的意义。苏东坡是美食家,犹爱吃猪肉,且善烹调,专门写过一篇《猪肉赋》,其中所述的烧法,至今流传,世人称为“东坡肉”。如如果你吃过东坡肉,并与清炖排骨汤进行比较,也许就知道何谓建茶的“骨清”了清朝乾隆皇帝在评价全国各地贡茶时,题诗咏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也形象地描述了岩韵的特色。乾隆也是一位美食家,一生不知品过多少天下名茶,他也是在将武夷茶与其它茶进了比较之后,才得出这个结论。由此可见,“骨”是一种特殊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只有在品饮岩茶时才有有位茶友认为,所谓谓的骨,应是种不以鲜香见长,而是以醇厚沉着稳重取胜的味道。茶汤里好像有绵绵不绝的柔韧韧细丝,或者如缓缓弥漫的“沙沙”小颗粒,丰富了茶汤的质地。使茶汤咽下去很久,茶的滋味还在齿间口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