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工程领域重量级学者陨落。
李载平 资料图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方面获悉,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载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5月30日15时45分在上海市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3岁。
根据李载平院士治丧委员会的消息,李载平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6月5日(周二)上午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公开资料显示,李载平是我国基因工程和分子遗传学的开拓者,生前还担任过原国家生物工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评审组成员、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此外,李载平还是我国首个分子遗传实验室的创建者和学术带头人,并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载平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组工作多年后,李载平于1956年考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学研究所,师从曹天钦院士。
1958年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独立后设立放射生物学研究室,李载平任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副室主任和课题组长。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李载平任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副研究员,从此开创我国DNA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李载平1977年晋升为正研究员,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载平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科学院级和国际级奖10余项,曾获国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美洲华人生物学家协会(SCBA)国泰奖(Cathy Award)1项,获上海市科技功臣、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个人简介
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组工作多年后,于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学研究所,师从曹天钦院士。1958年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独立后设立放射生物学研究室,任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副室主任和课题组长。1960年研究生毕业,任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副研究员,从此开创我国DNA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曾任国家生物工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国际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ICGEB)评审组成员、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生物技术和国家973人口与健康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生物技术委员会成员,担任国际ResearchinVirology杂志和国内多种学报编委,1977年晋升为正研究员,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科学院级和国际级奖10余项,曾获国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美洲华人生物学家协会(SCBA)国泰奖(CathyAward)1项,获上海市科技功臣、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研究方向
肝癌相关基因发现与功能
研究工作
李载平是我国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开拓者。
他在1958年发现了DNA分子受Χ-射线的隐藏破坏作用。60年代初开始噬菌体ΦX174活性DNA的研究,发现了ΦX174小噬斑变异株。这些早年DNA方面的研究积累,为他对生物学奥秘的机制探索,及以后开展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念。
改革开放之前,李载平有幸参加了当年仅有的几个科学家代表团。1973年受邀参加日本化学会年会,考察了日本一流科研机构。1975年作为中国分子生物学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最高水平的生化实验室,包括MIT、冷泉港、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等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校。当时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科技界最激动人心的科学进展。
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之后,李载平被委任为国内第一个”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研究室主任,带领课题组开展重组DNA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克隆成功了中国流行的乙肝病毒adr亚型基因组DNA;用化学法进行DNA测序,克服了当时的困难条件,报导了padrI基因组的全顺序分析,实现了我国在基因组克隆和DNA测序上零的突破;阐明了adr亚型内还有基因组的多态性,提出了可能有致病性不同的乙肝病毒存在;80年代检出了免疫逃避型HBV变异株;发现了乙肝病毒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新元件——增强子II(ENⅡ);在乙肝疫苗的研制方面,开创了重组乙肝表面抗原痘苗系统,利用鸡胚制备了乙肝表面抗原,通过临床验证,取得了试生产文号并获得美国专利。李载平带领的研究组发现了蓖麻蚕染色质rRNA基因转录起始区的拓扑变构顺序和核骨架结合顺序(MAR);检定了肝癌相关新功能基因fup1;发展了hEGF和hGM-CSF的分泌型、高表达大肠杆菌系统,产品都已获生产药证。他还开创了DNA酶切图谱的检测新方法——末端片段标记杂交法,既简单,又快速。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李载平为推动我国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在国际交流中做了大量工作。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科学家建立了良好互动关系;在冷泉港实验室作为访问学者与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sWatson等美国科学家建立密切联系;先后邀请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PierreTiollais教授、美国NIH哈莫教授和哈佛大学史托尔教授来华开办短期专业学习班;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井川洋二教授等开展学术交流,为当年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澎湃新闻)
举报/反馈

中国搜索

1044万获赞 82.7万粉丝
全球视角,全新视野,全面资讯
中国搜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