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是一家“特殊”的银行。
作为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平安银行前身包括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一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从1987年成立的深圳发展银行,到三行合并,2012年成立平安银行,成为平安集团旗下重要的银行板块,平安银行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对平安集团而言,综合金融一直是其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作为主账户所在的银行是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2年,经过一项A股史上最大规模金融并购案,在吸收合并原深圳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后,新组建的平安银行获得新生,不仅补齐了平安集团的银行短板,更是在6年内,总资产规模从1.5万亿翻番,超过3万亿元,跻身一线股份制银行之列。
在平安集团综合金融战略下,2017年初平安银行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零售银行转型之路。这次转型,不仅依托集团综拓渠道实现零售业务的快速突破,更引入金融科技实现智能零售银行的转型突破。
A股史上最大规模金融并购
平安银行是由多家银行组建合并整合而成,这创造了中国银行业发展壮大的一种新模式。
故事肇始于21世纪初,中国平安从收购一家小型合资银行起步,迈开了进入银行业的第一步。2003年12月,平安集团收购了福州的一家小型合资银行——福建亚洲银行,于次年2月更名平安银行。2005年7月,平安银行将总部迁往已定位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总分行架构。不过彼时平安银行盘子还太小,不能满足平安高速发展的需求。
仅仅三年后,2006年11月,中国平安在银行业务扩容之路上再次出手,回师深圳,出资49亿元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89.36%股份。深圳市商业银行是在深圳市16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的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到2005年底在深圳已拥有46家营业网点,资产规模达到699亿元。
此时,中国银行业正在掀起改制重组大潮,深商行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到2007年6月,中国银监会批准深圳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并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2009年2月再更名为平安银行,业务开始快速向全国发展。到了2010年底,平安银行已在广、深、沪、杭等10座城市设立了分行,多项业务已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关键的一步发生在2011年,中国银行业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整合,这也是A股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并购案。创立于1987年的深圳发展银行是中国首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手握股票代码“000001.SZ”,深发展也是首家引进外资作为大股东的银行。实际上,早在2009年,中国平安就与深圳发展银行频频接触,讨论入股问题。经过一系列动作之后,2011年,中国平安成为深发展的控股股东。2012年8月,深发展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并更名为平安银行。
至此,中国平安完成了银行业的完整拼图。深圳发展银行获得新生,有了更为强大的股东背景和资源支持;中国平安多年的银行短板被补齐,有了与原保险主营业务相匹配的全国性银行业务,中国平安的各个主要金融业务板块迈入了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与众不同的零售银行转型
并购整合只是开始。接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打好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这张牌,并与集团的寿险、财产险、信托、券商、基金等业务实现联动,最终实现超常规发展。
从国际上看,以保险控股银行早有先例。“股神”巴菲特通过旗下的保险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从1989年就开始投资富国银行并始终持股,此后又陆续投资了纽约银行梅隆公司、美国银行等银行业巨头。巴菲特的持股和长期支持,对富国银行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平安而言,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就坚持综合金融战略。逻辑上,银行是其孜孜以求的综合金融的重要部分。银行账户是主账户,证券账户、信托账户等其他类型金融账户依托银行账户设立。在综合金融战略下,平安集团致力打造“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平安银行与其他兄弟单位协同向“大零售”转型。
“综合金融模式最大的挑战,是要求每个单位要把产品做到极致。”2017年6月,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股东大会上对综合金融做了深刻描述,“我们观察、提炼出全世界100年来做综合金融所需的四个要素。” 包括:
第一,有可控股的金融牌照,“持有证券、银行10%、20%股份是不可能的,平安所有的公司都是高比例控股”。第二,必须有一个主业,拥有庞大的客户群迁徙。“我们金融行业把保险做到极致,然后再逐步迁到其他”。第三,必须有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后台。“平安在15年前,在汇丰当时是我们大股东的时候,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的金融大后台,有了这个信息、管控的平台,通过系统和数据可以知道客户有什么需求,从而内部有一个快速反应的协调。”第四,需要有杰出的团队和协同的机制。
有了中国平安这一强大的集团股东背景,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和科技转型之路就有了依托,这是平安银行相较于银行同业所具有的强大优势之一。
从2011年到2017年,平安银行资产规模从刚超1万亿元迅速发展至超3万亿元。在做大资产规模跻身一流股份制银行后,为顺应平安高速发展的需求,在集团综合金融战略之下,平安银行再次拉开零售银行战略转型的大幕。
2016年下半年,平安银行迎来新一届董事会。随即,以董事长谢永林为核心的高管团队提出了“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战略方针并坚定推进转型。2017年,平安银行规模和利润平稳增长,全行净利润中零售占比已高达67.62%,零售转型成效显著。
谢永林表示,平安集团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始终坚持服务个人零售客户。发展零售业务,是平安集团和平安银行始终不变的初心。围绕零售转型,平安银行提出了“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战略方针,制定了零售“1-2-3-4”落地实施路径,打造以“SAT(社交+移动应用+远程服务)+智能主账户”为核心的智能化、移动化、专业化的零售银行服务,找到了一条正确发展道路。
在此过程中,集团也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平安集团的综拓渠道,借助130万个保险代理人,实现信用卡、新一贷、银行代销保险等快速增长。
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在2017年全面发力。零售营收占比从2016年的30.6%增至44.1%,零售净利润从2016年的41.2%增至67.6%,零售贷款占比从36.7%增至49.8%。从零售的具体各项业务情况看,均实现较快增速。其中,零售客户资产1.09万亿,增速36.25%,私行、零售客户数增速均破30%。零售存款余额增26.76%,零售贷款余额增56.95%,信用卡交易额增38.01%。
打造“不一样”的智能化零售银行
“我们做零售的背后是拥有一个强大的核心团队。我们打造了从队伍、到产品、到模型、到数据、到新科技一整套强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另一终极武器是金融科技。这一方面得益于股东中国平安强大的科技力量。中国平安旗下已孵化出四家科技独角兽,体现了强大的科研能力。每年,中国平安都会按照收入的1%投入研发。过去10年总计已投入500亿元用于金融科技研发,仅2017年就投入70亿元。按此趋势,未来10年中国平安将至少投入1000亿元到研发领域。
中国平安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厂,可以为所有专业子公司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平安银行基于集团力量搭建了一套行业领先的机器学习算法和长期的数据积累,不断优化调整风控模型,逐步打造一个应用人脸识别、设备指纹、声纹识别等新科技的智能风控体系,实现主动筛选、主动识别、自动审批、差异定价、实时反欺诈,大大提升了审批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与其它以财富管理为特点的零售银行特色不同,平安银行以信用卡、新一贷、汽车金融为其“大零售”转型“三大尖兵”,在贷款规模、信用卡发卡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稳定可控的良好局面,智能风控体系功不可没。
平安银行为加速金融科技落地,组建了一个2100人的零售专属IT团队。2017年,平安银行在零售业务各领域大力引进互联网技术、产品和营销专业人才244人,其中中高级管理人员26人。有了专业、实干、有凝聚力的核心团队,平安银行零售转型就有了强力的火车头。
在线上,整合原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及信用卡三大渠道APP后,平安银行2017年8月上线了全新的平安口袋银行4.0版本。该版本集合贷款、理财、信用卡、支付等业务功能,几乎承载平安银行全零售产品线,目的在于连接客户的生活、消费、金融场景,成为零售获客的重要入口。
在线下,平安银行推出纯零售网点“智能门店”。谢永林介绍,本次零售战略转型过程中,平安银行将对公业务实行分行集中管理,所有线下网点转型为零售网点。客户在这里可以一站式办理银行零售业务以及综合金融业务;同时新门店还在空间、家具等各方面通过嵌入智能化、人性化的配套设备,构建以“智能化+O2O+客户体验”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未来,平安银行将继续深入推动零售智能化的转型与升级,致力打造智能化零售银行新标杆。随着转型的逐步深入,平安银行独有的综合金融和金融科技优势将助力业绩进入新一轮爆发期。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