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堌乡历史悠久,吴家寺遗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文化厚重,《吕氏春秋·顺氏》载“汤以身祷王桑林”指此,明以成汤祷雨台,鞭打沈集,机缘成就桑堌集,明朝陈陛清正廉洁,死无以为殓,清朝刘总兵父子忠君爱国,近代更是英才辈出。1949年10月—1950年5月,桑堌乡为县第四区; 1955年8月—1956年8月,桑堌乡划分为郭楼、小代楼、何营、桑堌等四个小乡;1956年8月—1958年2月,合并设桑堌、郭楼两个乡;1958年2月—1958年8月,撤消郭楼乡,郭楼乡区域划归桑堌。1958年9月—1961年改称为人民公社;1962年8月—1965年8月,桑堌乡人民公社被县划为四区;1965年8月—1966年5月,四区改为桑堌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制为桑堌乡至今。
吴家寺遗址龙山文化遗存完好
吴家寺遗址位于夏邑县西南部桑堌乡,是商王朝开国之君成汤舍身祈雨泽惠百姓之处,古称“桑林社”,是豫东东部一处著名的文物保护区。周围地势平坦,现高地表面约3米,南北约110米,东西长为235米,其上层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和建筑构件;二层有大量的汉代空心砖墓和石椁墓;三层为商周文化层,遗址主要是陶林;四层为河南龙山文化,该层遗物保存完好,是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文物二队在豫东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是豫东东部一处著名的古迹。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年大旱 祷雨台舍生祈雨
据传,桑堌由来已久。早在上古的时候,这里是一大片森林,内有一株巨大的桑树,参天而立,枝繁叶茂,状若华盖,独秀林中,众谓此树乃天地之精华所聚,便称此地为桑林。亦曰桑林社。远在古代时,汤灭桀,建立了商朝。定都于南亳(故址在今商丘东南四十里的谷熟镇)。是年大旱,七年不雨。《淮南子 主术训》曰:“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雨于桑林之祭”即此。就是说商汤时连续七年大旱,禾苗枯焦,万民哀嚎遍野,成汤心急如焚。
商汤祷雨
于是,汤命人在桑林之大桑树旁筑一个大土台,即祷雨台。台上堆满柴薪,祭盆中烈火熊熊,汤自扮祭天的牺牲,剪其发,磨其手,负白茅,昂然登上祭坛,步上柴堆,向天祷雨。祷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天鬼神伤民之命”。霎时柴薪尽燃,汤置身于火焰万丈的烈火之中,大汗淋漓,身如铸铁。突然狂风骤起,浓云密布,大雨倾盆而至,旱象迅即解除,万民欢欣鼓舞。于今虽历时数千年,人民对于成汤这一体恤民情的贤明君主,仍然一直传诵不衰,后人为纪念商汤王,又因这里有其祷雨台,而故名桑堌。
鞭打沈集 机缘成就桑堌集
明朝万历年间,桑堌西南有一户姓沈的村民,以烧黄盆为生。一日,以车推盆到归德府(今商丘古城)去卖,遇上坡路难推,适逢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沈鲤便衣私访至此,推车人口呼“大哥请拉一把”。沈鲤惊奇,怎么有人喊大哥,便全力相助,将车推上坡,遂问其何姓氏,推车人答曰姓沈,二人便成了兄弟。沈阁老见卖盆人贫寒,便领至府中,将黄盆送与各官员,大官给大盆,小官给小盆,按盆大小收银子,沈氏得银甚多,大富。沈氏回去之后,盖起了楼房,名曰沈楼。沈氏由于人丁兴旺,依仗沈阁老权势,一举兴起集市,改沈楼为沈集,并在此欺行霸市、胡作非为。年逢沈鲤寿诞,年老中举的夏邑县知县边某前往拜寿,途经沈集,被姓沈的一位新科举人相留。席间,沈举人自恃少年得中,又与沈阁老同宗,便吟诗曰:“沈集古来有,栗邑坐老朽”。趾高气扬,藐视年老知县,而县令十分不满。而集市上又见村民赌博成风,无人敢管,且不慎在被村民乱泼污水的小街上滑倒,而被村民嘻笑。夏邑知县到归德府后,便向沈阁老言及此事。
沈鲤带着随从官员,从归德府来到夏邑县,通过查访果是事实。立即传令把黄盆沈拿来押监侯审,遂又派衙役去沈集,令他们凡是抓住上沈庄赶集的人就打三鞭子。这也是后人所说的“鞭打沈集”的故事,从此无人再敢来沈集赶集,改在临近路旁的桑树林下进行交易,逐渐形成了集市。后来不少商贾在这里买地,建房,长期定居做生意,集市越来越兴盛。桑堌便由此得集,称桑堌集,亦称桑树集。
贫无以为殓 清正廉洁陈子素
陈陛像 孙玉金/画
陈陛(?~1627),字子素,夏邑桑堌苗桥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他最初担任户部主事,后改任南礼部祠祭,不久又升为吏部考功郎。任期内注重名声、节操,常常自警、自省、自励。他因熟悉西北边务,后来被调任西宁兵备。他善于协调和正确处理乞庆、古炉两部落的内部纠纷,使西宁一带各族人民得以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天启七年(1627),陈陛任天津粮储道、山东右参政时,同僚中有人倡议为魏忠贤建牌坊记功,以献媚取宠,他不满于魏忠贤,借病辞官还乡,不久即病死于家中。他为官清正廉洁,不贪民财,以致死后回家“贫无以为殓”。由于他生前多次上书,免去夏邑治河赋役,乡民特别感激,连盲人、乞丐也争相捐钱捐物为陈陛刻碑,以资纪念。陈陛平生擅长古文、诗词,书法成就很高“直逼古人”,死后“一纸值数金”。曾著有《管言》、《抚番议》、《庚申笔记》、《妙气斋遗稿》,今已散轶无存。
北堂眉寿 一品太夫人杨氏坊
夏邑杨氏寿坊位于夏邑县桑堌乡吴寨村西南约300米,距夏桑公路约2.5公里。当地群众俗称此坊为“刘总兵牌坊”。
夏邑杨氏寿坊 /苗育才摄
整个牌坊为青石构建,残高约5米,坊上图案均为浅浮雕,有“车骑出行”、“八仙供寿”,以及龙、凤、麒麟、鹿、鹤等瑞禽瑞兽,还有祥云、松、莲花、兰、菊等图案。两中柱刻“鹤算松龄四海共仰寿母,龙章凤篆九重特赐紫纶”对联。
此外,正坊匾两面均刻有“北堂眉寿”,正面匾下为“诰赠荣禄大夫刘超凤妻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氏坊”,“康熙癸巳年四月”(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背面“北堂眉寿”匾落款为“诰授荣禄大夫陕西西安府副都统刘官统之母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氏寿坊,雍正六年(1728)冬日吉旦” 字样。整个寿坊高大雄伟,古朴典雅,庄重肃穆。横额双面花鸟兽禽高浮雕图案活泼生动,细腻丰富,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史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朝廷第一次“诰赠”、“诰授”一品太夫人杨氏坊时,杨氏已是90岁高龄。她是作为福建诏安营守备刘超凤之妻的身份接受封赠。雍正六年(1728),即15年之后,朝廷再一次“诰授”、“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氏寿坊时,杨氏已达105岁。此刻,杨氏仍然健在,并且是以西安副都统刘官统之母的身份接受封赠。
据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民国”九年《夏邑县志》记载:刘超凤、刘官统父子皆文韬武略,精忠报国,战功卓著,以身殉国;刘官统之弟刘官亮则“考选主簿,辞职养母,以孝行称。”可以说,杨氏寿坊,即是朝廷对刘超凤父子忠君报国、孝行可嘉的褒扬,更是对一品太夫人杨氏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德高望重、寿登期颐的最高奖赏。两度受皇恩,满门皆忠孝。
文革”中此坊遭到破坏,部分构件已被损毁遗失,一部分仍存于原处,现已修复。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研医道 寒温条辨欲救天下
杨璇(1706~1796),字玉衡,号栗山,夏邑县桑堌前杨楼村人,乾隆岁贡(亦说庠生)。例赠文林郎,江苏溧水知县。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敏,所读四书五经,遂在注录,具见精义。后被太平集李氏聘为塾师。教授之暇,常习医术。乾隆四十九年(1784)夏秋间,温病流行。杨璇集群友之粹,择千失之得,精心采辑,著《伤寒温疫条辨》计六卷九十二则(简称《寒温条辨》),当时名家袁枚、卢文昭作序,展转刊印,流传甚广。卢文昭在序中说:“中州杨栗山先生,场屋有声。......以世人于病寒病温两者之辨不明,故处方多误,以致杀人,而反诿于病之不可疗也,先生深有痛焉,不惟救耳所接之人,而且欲救天下之人,此《寒温条辨》书所由作也。”该书破叔和之窠臼,追仲景之精微,辨出伤寒与温病另为一门。在十八世纪细菌学尚未昌明时代,已详细记载了各种烈性传染病的预防方法。其中卷一,列述伤寒和温病的脉证、病因、治法;卷二卷三为伤寒、温病辩析;卷四卷五为医方辨,计正方180个,附方34个;卷六为本草辨,述药物180种,该书择《温疫论》、《伤寒辨证》中论述尤多,但均有补充发挥,并创用升降散等方剂,对于治疗温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是温病学宝贵文献之一。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惺溪将《寒温条辨》撮精提要,篡成《温病条辨医方撮要》,流行于世。
《寒温条辨》问世后,他与陈良佐合著《寒温条辨摘要》,凡二卷,由吕田集录,刊于嘉庆十六年(1811)。首辨温病与伤寒病在病源、脉证和治疗上的不同点,次分述多种温热病症及有关杂病病症,兼及妇女、小儿温病,使寒温之辨朗若列眉。
杨璇晚年曾辑有《手册杂记》一卷,约25万言,含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喉科等诸科验方、脉诀。惜保管失善,已残缺不全。
吃大荸荠 入捻投身农民武装
从前,夏邑县桑堌集北司楼有个叫司喜的青年人,家里贫穷,靠讨饭为生。咸丰三年,司喜加入捻军,因有人告密,被捕入狱。他母亲每隔一天都要到牢房给儿子送饭。这天他母亲又去达饭,司喜当着狱卒对母亲说:“我身体不好,想吃个大荸荠。”母亲说:“好,我给你做好送来。”
第二天,母亲果然给司喜烧了大荸荠,提着篮子送来了。司喜假说有病没有吃,拿进了牢房。夜深人静后,司喜撕开大荸荠,发现钢刀一把。他当夜用钢刀把墙挖了个洞,钻出牢房杀死狱卒,把牢房的犯人都放出来了,并带领这些人投了捻军。后来,司喜成为捻军的一员猛将。
修地方志 老校长成就非凡
司伯琢(1876~1925),字成卿,号正臣,夏邑县桑堌乡大司庄村人。在夏邑县高级小学堂毕业后,考入河南商丘中学,在校学习成绩常名列前茅,毕业后,被聘为崇正小学校校长,兼任教育会会长。他任职10多年,办事认真,从不推诿。民国初年他曾同夏邑地方名人彭凤彬等人修《夏邑县志》,经历数年,终于告成。此后,入河南省育才馆继续深造,但因刚直不阿,终未出仕。成卿为师期间,重以身教,举止端正,寓和蔼于严肃之中,从不疾言厉色。经他培养的学生,有的投身政界,有的加入军界、学界,对他均以“老校长”相称。乡里遇有疑难,他常挺身而出,帮助排难解纷,使众怒平息,人们为之叹服。
正直爱国 教育局长拒日伪
司铭鼎(1890~1939),号志九,字茂叔,夏邑县桑堌乡大司庄村人。民国四年(1915)在河南省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毕业后,即投身于夏邑县的教育事业。民国十年前后,在桑堌集、牛王堌等处创办初级小学数处。民国十七年暑期,联合温养心、刘光卿等人创办桑堌完小,任校长。第二年,任县立崇正小学校长和县立师范学校校长。民国二十一年任县教育局长、督学等职务,直至夏邑沦陷。司铭鼎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办事认真,一丝不苟。有人劝他说:“水不要太清了,太清了不能养鱼。”他回答:“我不爱吃鱼,免得被鱼刺刺伤了嘴巴。”夏邑沦陷后,司铭鼎避居家中。当年秋,刘文耀组织(日伪)县维持会,多次聘他出任县教育局局长,均被拒绝。民国二十八年(1939)二月九日,司铭鼎因患脑溢血病故,时年49岁。
投笔从戎 吴本琛血染沙场
吴本琛(1907~1939),字道生,夏邑县桑堌乡吴庄村小吴庄人。
民国18年(1929)春,吴本琛在开封西北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分配到驻防在陕西凤翔、岐山的西北军教导师三旅二团三营九连当班长。当时该部奉命剿匪,吴本琛战绩卓著,先后升为少尉和中尉排长。民国19年任西北军官学校区队长。民国25年他被调到九六军一一七师五二九旅司令部任上尉参谋,后调任特务连长。因受进步思想影响,倾向革命,脱离军界,回到夏邑,在县立崇正小学任教,经常阅读进步书籍,向学生讲解进步理论,使不少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本琛爱国热情更加高涨,谈及国事,无不慷慨悲歌。为了参加抗日,他奔赴南京请愿,见到冯玉祥后,又赶往山西五二九旅做友军工作。他在给学生的信中说:“吾已投笔从戎,保卫祖国,战死沙场,死而无怨......。“民国28年(1939)冬,在中条山和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积劳成疾 刘佑全以身殉职
刘佑全(1952.8~2000.6),男,汉族,夏邑县桑堌乡徐集村人。197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1985年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1 月获博士学位,1989年12月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美国3年,出色地完成了研究课题,发表论文10多篇。他所进行的煤液化和自由基化学研究属国际领先课题。华盛顿、纽约两所大学和他的导师都邀请他留下工作,可刘佑全说:“美国条件再好,总归是寄人篱下”。“我是中国人民花钱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应该为自己的祖国服务。”1992年4月,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和两所大学的高薪聘请,怀着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回到国内,来到地处山区、条件较差的河南开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河南化工厂)工作,先后任副总工程师兼化工研究所所长,开普集团董事、副总经理等职,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第一位留美归国博士后。
在河南开普集团公司工作期间,刘佑全带领10多名助手,在北京租用设施进行课题攻关,既当导师,又当后勤总管,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1项世界首创工艺、7项国内外最新工艺、5项国内外领先工艺的研究成果。他作为第一撰稿人完成的《手性在原子上的二茂锆配合物的合成》论文,1996年6月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他主持研究的胡萝卜综合加工——天然B胡萝卜素和胡萝卜素汁饮料生产新工艺,被列入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计划;他作为第一发明人研制的烷基糖苷合成新工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具备年产2000吨的生产规模;他指导完成了国家计委下达的银杏叶提取黄酮甙科技先导项目,安装了年产20万吨的生产装置,生产出合格产品;他主持研制的高效净水剂,与深圳自来水公司合作,已达年产5000吨的规模。一家外资企业提出用200万元购买胡萝卜素综合加工技术专利,被他婉言拒绝。
2000年1月,刘佑全回到家乡夏邑县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主抓企业改革和招商引资工作。他主持制定了全县《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县属大富豪酒厂、啤酒厂、化工厂、烷基化公司等企业制定了一厂一策的改革方案。为了争取项目,他多次组团,先后带病到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等地招商引资,签订合作项目76个,引进资金1.15亿元。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还躺在医院病床上起草了最后一份招商引资协议。
刘佑全是河南省九届人大代表,全国化工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国化工跨世纪优秀拔尖人才。1996年,被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他当选为河南省化工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和中共河南省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1月17日,他作为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以后回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刘佑全长期带病工作,积劳成疾。2000年6月9日,因肝病复发医治无效,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8岁。刘佑全去世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发来唁电。根据他的生前事迹,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电视连续剧《芦花飘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分别在头版和黄金时段作了专题报道。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商丘市委、市政府,夏邑县委、县政府和开普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作出了《向刘佑全同志学习的决定》。夏邑县委、县政府拨专款为刘佑全修建了墓。
举报/反馈

我的夏邑

6622获赞 3074粉丝
上古古都,华夏祖地,孔子祖籍,长寿之乡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