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郑振铎写给著名学者董康的信。
作者:方继孝
绶经先生:
十二日承宠抬,因在南京未回,故不能到,歉甚。
有机会很想到先生寓所畅谈,不知什么时候有空?近欲印行几种关于敦煌写本中的俗文学的书。已钞得者有《入冥记》,《目连救母》诸篇,惟《秋胡小说》未钞。不知先生在伦敦时有影印出来否?又适之先生说,他的关于《隋唐故事》的一种小说亦在先生处,不知现在已不用了否?
颇想编一部小说目录,惟此目从未有人编过,除了采入内阁文库,大连图书馆及我自己所藏外,他处简直不多见。不知先生知道过这种目录学否?张宗子的《琅環山馆杂记》,先生有没有?如有,能借阅几天否?前几年记得先生曾购到《隋炀艳史》一种,现在手边否?我曾在南京购到此书的乾隆翻刊本,精美远逊于先生所藏的那一部。
俄国的李审堡,荷兰的莱顿,德国的柏林,(西班牙、葡萄牙的京城亦有之。)法兰西福诸地储藏中国古籍颇富,已在托人设法钞录其目录的一部分。不知何时可以得到。匆候,著安。
郑振铎上
十二月二十五日
郑振铎
幕后故事
郑振铎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市)。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和文学研究所所长。
从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起,郑振铎就开始发表作品,并致力于中国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以他为代表的“俗文学派”,是一个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的流派。属于“俗文学派”的学者还有谢六逸、许地山、钱杏邨、朱自清、冯沅君、戴望舒、孙楷第等人。这一流派的确立,以郑振铎所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他们的研究对象,除了狭隘的民间文学(如神话、故事、歌谣、谚语、俗语),还包括了历史上曾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有了书面文本的戏曲、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
郑振铎作为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和关注开始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从1921年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主编、继而创办《儿童世界》起,他就开始对民间文学作介绍与研究。作为主编,他除了在刊物上发表安徒生童话等民间作品外,还在其编刊的《文学研究会丛书》中出版了他翻译的《莱森寓言》、《印度寓言》、《列那狐》和《高加索民间故事》。1923年,郑振铎接替茅盾先生担任当时中国文坛最重要的刊物《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1923年7月30日起改为《文学周刊》)的主编。这两个文学刊物很快就成了他发表民间文学的主要园地。1924年9月,郑振铎在《文学周刊》上发表了《孟姜女》一文。
郑振铎先生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第一篇冠以“俗文学”名词的文章是《敦煌的俗文学》,这封信也是在这一时期所写的。为了写《敦煌的俗文学》,正在编辑《小说月报》的郑振铎除了到图书馆抄写,还找董康等藏书大家多方询问、借用。他请时在英国留学的好友许地山到大英博物馆为他查阅和抄录被斯坦因盗走的敦煌写经卷子,因博物馆不准抄录,许地山只能将看过的卷子一段一段地背下来,回到住地再凭记忆写下来寄到国内。关于上述,在这封写给董康的信中,叙述甚详。该信是写在《小说月报》专用笺纸上的,而郑振铎当时正主持《小说月报》。
董康,字绶经,自署诵芬室主人,辛亥革命后曾任司法总长等职。董氏喜藏书,公职之余常逛厂肆,曾以8块大洋获得法式善手抄的《宋元人小集》80册。为此,大藏书家叶昌炽曾羡慕之极,说“书生有此奇遇,不觉令人生妒心”。董康还以刻书著名,他曾在北京法元寺的寓所内长期雇佣多人从事刊刻,30年间刻成诵芬室丛书30余种,耗资巨大,成绩斐然。汉籍东流,由来已久。近代从杨守敬开始,先后有王国维、傅增湘、张元济、孙楷第等先后去日本访书,索书,董康亦为其一。他曾七次到日本,居停间访书不辍,积累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集中反映在所著《书舶庸谭》中。
郑振铎在写给董康的这封信中,提到的《入冥记》,《目连救母》诸篇,代表了中国民间通俗小说最初的形态。《入冥记》叙述的是唐太宗魂游地府的故事。此事初见于《朝野佥载》一书,该书记载朝野佚闻,尤多武后朝事,作者是唐代张鷟,共六卷。该书情节十分简略,话本却将这一故事演义为长篇,仅现存的残文就有数千字。故事大意为太宗死后,魂入地府,遇判官崔小玉,为之增寿十年,复活于世。《西游记》第十、十一回大体上即据此增饰敷演而成。从内容上看,这一故事来自当时的民间传说。《目连救母》故事来源于佛教经典《佛说盂兰盆经》,讲述弟子目连为救母出离地狱而不辞艰险,最终使母亲脱离苦海。唐代的“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即据之演绎而成,宋代编排出《目连救母》杂剧,元末明初则有《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明万历十年(1582)郑之珍自刻《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共一百折,分上、中、下三卷。目连救母的故事在民间影响很大,有关它的戏剧一直盛演不衰。清代乾隆年间,宫廷中专门编演了大戏《劝善金科》,演出目连救母故事。全剧长达二百四十出,需十天才能演完,可谓创目连戏之最。
还是在这封信中,郑振铎提到“惟《秋胡小说》未抄”。《秋胡小说》系唐末五代作品,后藏于伦敦博物馆。据《列女传》所载,鲁国的秋胡纳妻五日而于陈,五年才回家,还未抵达家门,就见到路旁桑田有美妇采桑,色心大起,下车调戏,既陈以逸乐,又表白高位,更以金钱相诱。无奈美妇严词拒绝,秋胡无奈,终给美妇逃去。及至秋胡归家,奉金遗母,使人呼其妻出见,才知其妻乃是采桑美妇。秋胡自是又惊又喜,但美妇污其言行,羞其夫为,去而东走,自于河而死。后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便是根据这段故事改编的。
郑振铎信中询问绶经先生有没有张宗子的《琅環山馆杂记》。张宗子,名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郑振铎借阅《琅環山馆杂记》,目的是编写一本小说目录。
经过十年左右的资料积累,郑振铎写出《中国俗文学史》,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郑振铎的俗文学观,以最简练扼要的语言,浓缩在了这部著作中。书中对俗文学是这样定义的:“‘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中国的‘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
郑振铎是我国知名的文学家、学者,同时也是“藏书家”和“文物收藏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上海从事写作和其他文化活动外,用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废寝忘食,不顾生命安危,千方百计为国家抢救了大量文物。有珍贵的善本古籍和大量的陶俑等文物。1952年,他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示愿意将收购珍藏的陶俑全部捐献给故宫,后来他的愿望得以实现。捐献的这批陶俑上至两汉,下至宋代,门类齐全,其中有十多件被定为一级文物,这些陶俑丰富了故宫博物院的收藏。
1958年10月17日,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赴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国酋长进行友好访问,途经苏联卡拉什地区上空时,因飞机失事遇难,享年60岁。为了缅怀郑振铎先生为保护文化遗产所作的贡献,2004年“五一”节前夕,故宫博物院特从他捐献的600多件文物中遴选出120余件,在故宫斋宫举办“郑振铎捐献陶俑特展”以示纪念。郑振铎先生出生于1898年12月19日,今年是他诞生120周年,也是他遇难60周年,谨以此文,以志纪念。
家书捐赠电话:010-88616101
本栏目由北京晚报与家书博物馆合办
(原标题:郑振铎喜好“俗文学”)
来源:北京晚报
举报/反馈

北晚在线

4537万获赞 296.9万粉丝
专注报道您想看的新闻
北京晚报官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