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由著名先锋话剧导演孟京辉执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登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拉开了苏州首届青年话剧节的大幕。经过一个多月的持续发酵,苏州人看戏、听戏、聊戏、演戏,戏剧的元素就像城市里的精灵,或多或少地点缀着人们的生活。
作为苏州市的重点文化活动,青话节由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苏州工业园区工委宣传部主办,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承办。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青话节以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为主场,联动苏州各个青年集聚空间全面展开,共策划了精品展演、青年竞演、大师讲堂、戏剧工坊、特别策划五大板块,共计40场演出活动。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亮介绍,首届苏州青话节是对数年来苏州戏剧文化培育的集合和放大。“就规模而言,青话节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做戏并策划很多线下活动。同时,在得到苏州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后,青话节坚持鼓励年轻人的文艺创作,不断强化和重塑苏州的文艺氛围,打造具有关注度和影响力的青年戏剧盛会。”
《长恨歌》剧照
中外经典让你过足“戏瘾”
作为一名理科男,第一次走进剧场已然让陈哲折服于话剧的魅力。“我是随机选择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场话剧,主要是想感受一下氛围,而结果完全让人震撼。不同于电影用镜头引导观众,话剧演出更多是凭借舞台的表现力。”陈哲坦言,演出之后,他开始更多地关注青话节。“较之于电影,话剧的普及度还不是很高。苏州青话节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有机会接触了解话剧这种舞台艺术形式。”
作为首届青话节重点板块之一,精品展演共引进了16部中外精彩剧目,其中包括国家话剧院制作出品、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的老舍经典话剧《四世同堂》;王安忆原著、香港话剧女王焦媛主演的舞台剧《长恨歌》;英国书屋剧院版英文话剧《简爱》等。
“精品展演为普通观众搭建了走进剧场、了解话剧的平台。我们引进了有分量、多元化,同时具有引领性的作品,打开观众的话剧视野,让他们走近话剧。”张亮透露,首届青话节聚集了孟京辉、田沁鑫、焦媛等戏剧大咖的作品,其中多部由文学名著改编;剧目类型既有《平凡的世界》《雨花台》等正剧,也有具有实验先锋性的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值得一提的是,精选作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年轻人充满了启示性。
助力青年戏剧人才成长
除了精品展演,围绕青年人戏剧创作展开的青年竞演、大师讲堂、戏剧工坊等版块同样受到关注。本周末,延续往年传统的青年竞演短剧比赛将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展开,苏州的青年戏剧人以及热爱表演的年轻人们将在苏艺的舞台上,以表演发声,圆戏剧梦想。
在张亮看来,苏州青话节的内核在于鼓励本土创作以及培养优秀的戏剧人才。“除了普通观众,苏州也有一些具有戏剧爱好和戏剧专长的人,他们活跃在校园或者企业,青话节将为这些人搭建成长的平台。”在首届青话节的短剧竞演板块,由苏州本土剧团原创的六部短剧将集中上演。“苏州青话节的责任和使命是扶植和提高。通过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对本土剧团进行长期的孵化,借助青年竞演、大师讲堂、戏剧工坊,以及‘青苗计划’的资金扶持,搭建展示和成长的通道,让苏州的戏剧人像嫩苗一样,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不断成长。”
首届青话节期间,来自杭州青年戏剧节的最佳剧目作品《饥饿海峡》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演艺厅上演,为苏杭两地的青年戏剧人搭建了交流平台。据了解,今年下半年,苏州青话节也将带着最好的苏州原创剧目走进上海、杭州。“未来,苏州青话节还会逐渐与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多个城市形成青戏节联盟,通过互动交流,激发和提升苏州的戏剧创作能量。”
文化生态肥沃戏剧空间
在张亮看来,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现在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面临的娱乐选择也很多。除了电影、网络剧、综艺节目,话剧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静下心来观察生活的机会,同时让年轻人与世界建立起了联系。”
苏州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杰表示,苏州戏剧的血液自古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百姓根基。苏州青话节从区域性的文化展演上升为全市性的重点文化活动,体现了苏州对于营造话剧生态、发展话剧艺术、打造“戏剧之城”的决心。
在苏州中心,一场由青话节特别策划的活动让参与其中的谢先生兴奋不已。来自上海的即兴表演剧团正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戏剧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我很喜欢话剧,有时候甚至会到上海看一些演出。今天偶遇了苏州青话节策划的即兴戏剧活动,很新奇。苏州最近几年的戏剧氛围越来越好,对年轻人来说,就多了很多接触戏剧的机会。”
较之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苏州整体的戏剧生态环境仍在建立之中,而苏州的步伐也从未停歇。张亮坦言,除了热爱戏剧的观众,苏州更要鼓励和培养从事戏剧创作的人才。“苏州青话节主要为苏州本地的戏剧文化服务。我们通过剧目引进和平台搭建,为年轻人创造走近戏剧的机会,同时不断带动当地的戏剧文化氛围,持续释放苏州的戏剧能量。”未来,苏州青话节还将持续发酵,不断扩大参与度和影响力,致力打造成具有年轻力量与品牌影响力的苏州文化新品牌。
编辑 严春霞
2018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