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旅行,你首先想到的大概是那些或风景秀丽,或文化底蕴厚重的名胜景区吧。
现在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跻身于都市的人们日常的生活压力也在渐渐增加,好不容易有个节假日,那自然是要去舒服一点的地方放松一下,像苏州园林、桂林山水、阆中古城等等。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其实,像沙漠这样的地方,比那些名胜古迹更值得我们关注!
“漫天黄沙不得路,顺着驼铃找宁夏”,这是宁夏60年前的真实写照,60年后的今天,宁夏人完成了对沙漠的逆袭,沙地大量减少,森林正在这土地上蔓延。
宁夏省东部银南地区,紧挨毛乌素沙漠,有一个叫做盐池县的小地方,这里曾经受沙海严重,只要一场大风,沙漠就能一直蔓延到居民的屋顶上去,傍晚时,人们可以顺着沙子直接走上屋顶。
盐池县有一个叫白春兰的农妇,为了减缓风沙对自己生活的侵害,她和丈夫背着孩子,带上铁锹和树苗,就进了大沙漠。长期的艰苦治沙,丈夫选择了离开她,又过了十年,一起治沙的大儿子也选择了离开,但白春兰却毫不动摇,用亲手种出来的3000多亩林地在沙漠中树立起了一个无名的丰碑。
无独有偶,盐池县青山乡窑头村也饱受风沙侵害,在一次次被迫搬迁之后,村民们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生存绝境。为了生存,窑头村的老村支书刘占有和全村男女老少百余口人,一起背着树种、咸菜粗饼,迎着漫漫黄沙像横在村前不知多少年的大沙漠宣战。之后9年,全村没有一个人放弃植树,就连小孩子出门腰上都会挂着树种,直到今天,窑头村满坡披绿、沙龙缴械。
在以前,宁夏的治沙仿佛都是“穷治沙”,只有穷人为了生存,才有迫切改变生活环境的需求,当时国家对于沙地治理并没有很好的补贴政策,穷人们都是自费治沙,以至于穷人们越治越穷,形成了“治沙穷”的局面,甚至有的人为了治沙改变周围了的生活环境,自己被掏空了家底。从“穷治沙”到“治沙穷”宁夏人仿佛在用行动向世人诠释着自己的坚持。
不过好在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中国涌现了大批爱国企业家,不断地有企业投入到中国大西北的的治沙工程中,其中宁夏也是受益地,数百亩的“天使林”在宁夏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抵御着风沙的侵袭。如今,随着各方资本介入,宁夏人们的治沙也比以前轻松了一些,衷心希望的是,他们能不忘自己最初的坚持,面对沙漠的侵袭,永远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