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天津的朋友们可能对津味相声有所耳闻,但对天津时调知之甚少。听说过天津时调,说明您嘞是个文化人。
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种。曲调丰富,包含天津地方名歌小调和众多外来曲调,主要以天津方言的字音演唱,内容乡土气息浓厚,通俗易懂,腔调高亢豪爽。
时调在清末明初出现初期,被认为是一种下里巴人的俚曲,难登大雅之堂,仅流传在民间街头巷尾,通常在端午节前后到重阳节这段时间表演。
因此时调的“票友”也大多是从事码头搬运和手工业的工人、车夫、轿夫、木瓦工、剃头匠等底层劳动人民。和华阴老腔,有类似之处。
相传理发行业为了庆祝祖师爷罗祖的诞辰,每到这天都要放半天假,吃吃捞面,唱唱时调。在农历七月十五“鬼节”时,天津老百姓要举行“盂兰盆会”,放河灯、唱时调,热闹非凡。不过现在看不到这样的盛况了。
时调一般为一人或者二人执节子板儿站唱,另外有三弦和四胡作为伴奏。除了少数的曲目需要二人对唱,大多数为一人独唱。
时调的曲目丰富,大多数是来自于下层社会人民的自身生活,手工业者编的“靠山调”,青楼妓院编的“鸳鸯调”,人力车夫哼唱的“胶皮调”,反映民间生活的“拉哈调”等。
这些曲目中有分出了“悲秋调”、“解忧调”“怯五更调”“反正对花调”、“糊涂调”等,众多的小调经过后世文人和歌妓们的改变革新,形成了今天流传的时调。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时调又做了全新的革新,不仅丰富了唱腔的旋律,增加了扬琴等乐器来伴奏,还创作改编出了《红岩颂》、《摔西瓜》、《春来了》等新曲目。
时调唱词丰富,雅俗共赏,流传的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极具代表性的艺人,城里的杨开泰、河东的温先生、宜兴埠的马凤仪等。后来随着茶馆茶楼的兴起,一大批时调女艺人也逐渐建立名声,高五姑、秦翠红、姜二顺以及赵小福等,都是享誉盛名的时调女艺人。
天津是曲艺之乡,曲艺曲种众多。由于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时调是为数不多的以天津地名命名的艺术形式,在天津曲艺界具有独特的地位,同时也是天津曲艺发展兴衰史的一个缩影。
在以相声为代表的众多曲艺中,天津时调近年来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传唱度和知名度大不如从前。
作为天津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当下更应该发掘和抢救天津时调的传统曲调和曲目,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丰富民间传统娱乐生活,也是大有裨益的。
对传统曲艺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天津曲艺表演的现场或者去互联网上搜索天津时调的视频和音频,感受一下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源网络、侵删
喜欢就关注百泽旅行吧~
百泽全域旅行,最专业的的天津地接
来天津记得找我们玩哦
咱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