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导体工艺的历史差不多就是英特尔的历史;
2,半导体设备的历史要看ASML、TI、KT、AMAT、TEL、安捷伦、尼康等,而先进设备看ASML跟AMAT就可以了;3,半导体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查看高通跟联发科;4,半导体代工厂查看TSMC和SMIC;5,差不多了吧。
上述两个答案,已经很全面了,因为从fab(就是前面朋友说的foundry,这里特指半导体生产制造代工厂,业内人以fab代称,以台积电(TSMC)为最,国内中芯国际为代表(SMIC))的PIE(全称是process integration engineer, 工艺集成工程师,fab里的岗位之一,号称是fab的灵魂,其实也就是盯着全线工艺的,当然也会做其他的事情 )出来,所以从其他方面补充一下(纯描述,无图,自行脑补吧)。
目前芯片技术含量最高的,无疑还是电脑芯片跟手机芯片,英特尔的i7(这个不用介绍了吧)处理器里面是已经是几十亿颗晶体管了,远远超过题主说的几千万。
将一颗颗比尘埃还小的晶体管,弄上去,是需要一些手段的,嗯,分步骤介绍如下:
首先,得有图,以前是图纸,现在是电子图,总之,得事先规划好这些晶体管的布局,电路设计师就是做这些的,另外还有版图设计师、验证的、仿真的等,将复杂无比的电路给具现到一颗颗晶体管上面,然后就可以开始制造了。
那么,怎么制造出来呢,答主PIE出身,对这个算是颇为熟悉,所以介绍的仔细一点。
MTK(就是联发科,中低端智能手机的芯片大多就是他家的,感谢联发科,让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小米跟魅族想降价,就得继续用他们的货,便宜又好用)或高通(高端芯片代名词,特别贵,还收离谱的授权费,涉嫌垄断被搞了,不过这家公司真心牛逼)或其他厂家或design house(芯片设计公司,大把的抓,主要就是设计芯片电路的,台湾跟深圳最多)进来的需求到了fab,要生产芯片了,好,fab开始负责接单,首先确认工艺,如果客户行有余力,还会提供技术支持,不过一般都是fab自己搞定。
几十亿颗芯片要制造出来,得有一套详细的流程,什么时候用什么机台用什么条件等,fab里叫flow,就是流水线作业,这个在产品进入量产之前,都会有几个版本的flow,调工艺条件,叫recipe。
flow好了,就开始生产吧。
现在的工艺条件22/28nm(SMIC的北京新厂研发任务就是承担这个使命的)台积电量产是ok的吧,不过国内还不行,技术还达不到,40/45nm的已经ok了,SMIC在生产了。目前一般的手机芯片生产过程需要涉及到数十台先进机器,数千个step(就是步骤,这个也解释我也是醉了),那么几十个机台对应几千个step,就不可避免的要重复使用,所以就有了重复的步骤,正是这一步步的重复,最终将电路图给实实在在的刻在晶圆上,fab里叫wafer,8寸(就是指wafer的直径,硅基底)是主流,12寸(直径300mm)是趋势,18寸厂(直径450mm)还得好几年,目前国内有5家12寸厂(SMIC两家,华力一家,武芯一家,还有个忘了,英特尔跟三星也有12寸厂,在大连跟西安,不过算是国外的)。
从最开始wafer进来检测ok,开始清洗,有时候需要做外延,有时候是外延好的产品,fab里目前的工艺需要做几层oxide(氧化物层)、nitride(氮化物层),然后才是流程化的曝光、显影、刻蚀、洗边、填充、研磨(这几个术语还真不好解释,参考上个回答的图文吧)等,跟答案一的步骤类似,就不详述了。里面用到的设备都奢侈昂贵,litho区(就是黄光区,在这个区域里面主要是做光学方面的东西,包括曝光、显影、检测等)的immersion(浸润式,这个是目前光学设备的最顶尖工艺)真是顶天了,ASML(荷兰的牛逼公司,做光刻机的,最强工艺机台就是他家生产的)的一台机器跟大卡车似的,卖几亿RMB,尼康(尼康的光学镜头也是挺牛的,不过还是比不上ASML)的相对便宜些,那些可是代表半导体最顶尖的技术,EUV(深紫外光,光学波长更短,还在研发中)出来至少得再翻几番吧。
wafer在出厂之前,要检测WAT(主要指芯片的电性能测试,主要包括电阻、电容、电压等)啊THK(主要是厚度测试,thickness)啊角度啊等,看产品需要,然后出给客户,如果客户那边检测ok,后续也没那么多麻烦事了,不然呢就得回头继续改,或者做yield improve(良率改善,就是提高芯片的良率,业界良心,55nm工艺的良率都是冲刺99%的),好麻烦的。
再补充几句吧,答主以前做logic CMOS(逻辑电路芯片,与记忆类芯片不同,工艺复杂些)的,晶体管都是共用的,55nm摸过的,关键工艺有那么几步:AA(就是离子注入的主要位置)、poly(多晶硅材质,电压就是压在他上面)、CT(这里指下面晶体管跟上面金属线的连接层)、M1(金属线第一层,一般越先进的工艺,金属线排布越复杂,不过工艺条件差不多,以第一层来代替后续工艺),AA、Poly更是将晶体管定义出来了,关键之处不言而喻,后面的CT、metal不过是将这些晶体管连起来的管路而已,特别是metal,都是重复堆叠,相比较而言更考验CMP(就是研磨,现在的东西镀膜了要通过CMP磨平,金属线填充的高低起伏要靠CMP磨平,所以现在金属线的工艺水平几乎受CMP制约)的能力。
做AA、Poly,最考验litho和etch(刻蚀,一般指离子刻蚀),怎么样曝出来符合要求的尺寸,fab叫CD(critical dimension,特征尺寸,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45nm工艺等,poly的线宽),是最核心的工艺,一般fab里最顶尖的机台和工程师就是为这个服务的,intel有鱼鳍结构的,后面或者3D晶体管,这个必须大牛才能解释清楚了。
——————————闲言碎语补充————————————
其实现在大多数芯片制造都是放在fab里做的,intel和三星还在坚持自己一条龙,设计、生产、产品都做了,苹果据说也买了个厂来制造,个人是不看好的,fab这东西需要积累的太多了,而且很辛苦,利润也没那么高,苹果自己搞这个,反倒是放弃了自己的长处,估计也不会花费很多心思在上面。
另外,目前芯片制造,除了制造出有源区的晶体管,晶体管后面的布线方式也一起打包做了,就是后面的metal互连,以前用Al(铝,以前的金属线材料),现在用导电性更好的Cu(铜,现在的金属线材料),而且采用大马士革或者双大马士革工艺(镶嵌工艺,因为大马士革这个地方的玻璃、宝石镶嵌工艺很出名,所以用地名代替)来弄,Cu互连技术倒有可能是制约芯片进一步微缩的门槛,需要技术突破的地方。
做晶体管,就不能不说离子注入,fab叫implant,用什么样的离子(B-硼,P-磷等),剂量,角度,强度,都很讲究,因为这些决定了晶体管的导电特性,先进工艺还用到了halo implant或者分批次注入等方式(这里主要是为了让离子注入浓度更均匀),也是需要技术突破的地方。
补充一下怎么刻那么细。
头发很细吗,已经很粗了好吗,请不要用肉眼的判断来衡量机器的工作能力,一根头发的直径是8w纳米,而光学(肉眼可见和紫外)的特征波长有193、248、400nm多的,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不过正是光的特征波长决定了可以做多细,而immersion机台可以将193再乘以一个系数,现在的28nm技术就是用这个机台搞出来的,而至于7nm等更先进的,估计要等EUV出来。(好像有图,有时间找找贴上来,我是有多懒得找图啊)
从普通人角度来看,怎么可能做这么细,或者可以这么理解:我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固定装置,非常精确的对准装置和检测装置,然后有一个非常细的刻刀(光的特征波长),将wafer牢牢固定之后呢,用非常细的刻刀去操作它,肉眼看不清的图案它能看清,肉眼做不到的事情它能做到,所以这就是机器的牛逼之处,感谢ASML吧,那是一家最顶尖的公司。
而且芯片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细,一般也就AA、Poly、CT、M1细,其他的还好啦,再补充一点,所谓先进技术里那么细的,fab叫特征尺寸CD的,指的是Poly的CD,就是常说的28nm技术,45nm技术等。
另外再吐槽一下,并不是晶体管越多越好,反正从答主的工作经验来看,越先进的工艺,问题越多,可靠性越差,为什么我们觉得以前的机子耐用,现在的机子经常死机,不是很简单的吗,以前的器件像一整个石块一样,很牢固,现在的器件像石子粘起来的石块,任何一个石子出现问题了,整个石块就崩裂了,所以功能增多的同时,是要损失寿命的。不过大家两年一换手机,也无所谓了,不是吗……
……补充……有朋友问12寸的wafer上能做多少颗芯片,以答主做过的55nm芯片为例,从6000颗到3w颗都见过,也听同事说过十几万的,看芯片设计的大小了,也跟功能有关系,有的没办法做太小,而有的没必要做很大,而且随着集成度越来越高,可能会分岔路走,一方面走功能多样化,这样芯片面积很难减小,另一方面走小芯片之后再拼接,这样wafer上的芯片只会越来越多。(祝福民族半导体事业)
举报/反馈

醒目鸟

3309获赞 232粉丝
心所向往的地方,就是你的归宿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