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喜欢把“紫气东来”作为春联的横批,贴在门楣上。“紫气东来”,顾名思义,就是紫气自东而来,比喻祥瑞降临。正是由于它的美好含义,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说起它的来历,还要从老子过函谷关说起。函谷关的望气台又名瞻紫楼,相传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也是尹喜东望紫气,迎候老子入关的地方。“紫气东来”这一成语典故源出于此。
关于“紫气东来”,《史记·老子列传》记载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老子很有学问,知识渊博,性格深沉内向,但仕途坎坷,几遭贬辱,曾担任过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年近80岁时,看到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纷争,社会矛盾突出,感到非常厌倦,便决意退隐,到相对繁荣稳定的秦国安度晚年。于是,他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行进。
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博学多识的关令尹喜看到东方紫气氤氲,认为紫气一现,必有高人前来,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他就是老子。尹喜仰慕老子已久,见老子来到函谷关,便恳求老子说:“您有那么大的学问,将要退隐了,请在函谷关多住几日,为我留下一些教诲吧!”言下之意是老子只有做篇文章才能走。
老子看尹喜很有才华,同时盛情难却,便留了下来。据说老子在函谷关留住了3个多月,写下了一篇5000字的文章。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又叫《道德经》。老子写完文章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后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从此,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兰》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三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燹,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
函谷关的太初宫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坐北向南,相传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鼻祖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被称为道家之源。中国道教协会前会长闵智亭亲自为太初宫山门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大字。宫中后部砌筑老子著经生活巨像,两边站着关令尹喜和书童徐甲。两山内壁书写《道德经》全文。庙院内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现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道教信众祭拜老子的重要场所之一。
老子的《道德经》虽只有5000字,但却留下了许多成语,诸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都出于此,被中华民族世代沿用。而今,一进入函谷关风景点,就能感受到“紫气东来”的文化气息,老子骑着青牛翩然而至的石头塑像、老子撰写《道德经》的书案“灵石”和“自知之明”等名句的石刻都跃然眼前。函谷关散发出来的“紫气东来”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一直以来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千古雄关的美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