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毒是近些年提出的一个中医学术概念,虽然其萌芽于学术界的时间已经有很多年,但是作为重要的科研攻关项目,是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团队鲜明的学术特色,他主持的这项科研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题验收,对于浊毒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几年之中,学术团队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系列著作,介绍这个学术理论的新成就,并希望以此指导临床、提高疗效、进一步开发系列新药。因此,“开宗立派,挑战浊毒”是一个系统工程,必将引起学术界的瞩目。“浊毒证”的研究也必然会引发不同观点的争鸣,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逐渐走向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
文/李佃贵
国医大师
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浊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浊毒泛指一切对人体有害的不洁物质,而狭义的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
浊毒病邪胶结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化,即致病过程 ;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机能失常,乃至机能衰竭。
浊毒为病理产物之一,同时又为致病因素,与脾胃病关系甚为密切。湿浊之邪致病,有内外之分,外感湿浊由外受湿邪所引起,内生湿浊由脾胃功能减退或失调,不能正常运化以致湿浊从中生。内外湿浊之邪相互关联,外感湿浊困脾,必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内生湿浊停滞,又常易招致外感湿浊侵袭。胃属阳土,胃病易于化热化火,即阳道实 ;或初为湿盛,湿盛则浊聚,久郁化热,湿浊化热蕴毒,故毒由温热转化而来 , 亦可由湿浊演变而生 , 即热为毒之渐,毒为热之极,毒寓于热,热由毒生,变由毒起。因此认为浊毒是脾胃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制定了以“化浊”、“解毒”为主治疗脾胃病的一整套严谨的治则、治法。
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使机体处于浊毒状态从而产生特有临床表现的一组或几组征候群。浊有浊质,毒有毒性。浊质粘腻导致浊邪为病,多易结滞脉络,阻塞气机,缠绵耗气。胶着不去而易酿毒性;而毒邪伤人,其性烈善变,损害气血营卫。两者相合则因毒借浊质,浊挟毒性,多直伤脏腑经络。浊毒可侵犯上中下三焦,但以中焦最为常见,在中焦中以脾胃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