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百度知道日报
(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广播电视技术专家,也是央视新址的总设计师。他亲身经历了奥运电视转播变革,也为电视传媒的未来而谋划布局。他就是丁文华院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丁院士为电视事业所做的贡献吧。
丁文华院士简介
丁文华,广播电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从1996年开始,他负责组织完成了中央电视台对中国重大事件电视转播的技术实现,其中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期间,首次实现了72小时全程无间断电视直播,从此开创了中国电视直播重大事件的全新时代。2000年以后,他主持建立了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使中国电视台节目制播效率大幅提高,部署成本大大降低,彻底改变了中国电视台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录像机的局面,全面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科技进步,使中国广播电视的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2年的夏季奥运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担任中央电视台播出部主任的丁文华,有幸参与了这一届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工作,也见证了奥运电视转播的变革。
从1992年起,丁文华参与了每一届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转播工作,以及2008年中国电视工作者开始参与国际化团队(OBS)工作的历史性跨越。
“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只负责羽毛球和乒乓球这两个项目的‘公共信号’,因为那是中国体育的强项,电视工作者也很擅长。”丁文华说,“但在奥运会上,最复杂的‘大项’是田径、体操和游泳。这3类项目决出的奖牌最多,转播时间最长,流程也最复杂。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参与到了体操的‘公共信号’的制作,这说明中国在电视转播体操赛事方面,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这是所有中国的电视工作者通力合作的结果。”
央视新址总设计师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总工程师,丁文华不仅亲历了奥运赛事电视转播的变革,以及中国在体育节目转播方面实力的提升,也在备受业界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中,担任总设计师。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是国家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包括两座分别为52层、高234米和44层、高194米的塔楼,并由14层、56米高、1.8万吨重的悬臂钢结构连接,总建筑面积473000平方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作为新台址电视工艺系统的总设计师,丁文华与同事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从一个个“制作岛”开始,最后构建起全台一体化的网络制播技术体系。
丁文华和同事们为新台址设计了符合数字时代的工作平台。系统的关键IT类设备,大量采用了国产存储、交换机等设备;电视台过去的“老三样”设备(摄像机、切换系统、录像机),在新大楼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磁带式录像机已经被淘汰,摄像机和切换台也只是系统中的一个组件,而IT系统占据了主要地位,以满足现代电视节目制作的需要。可以说,在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启用的时候,全球还没有第二个完全实现全台网络化的系统。
按照丁文华的计算,新台址投入使用后,每天将要生产包括新闻在内的200小时的节目,形成两倍于旧台址的节目生产能力,而且是全流程文件化的高清电视节目网络制播体系。
布局电视传媒的未来
在新台址启用之后,军事博物馆附近的旧台址,将作何具体用途呢?丁文华对此已经有了规划。未来,中央电视台的旧台址将改建为电视台的内容生产基地、内容分发基地和新媒体基地,亦即电视台的第二制播基地,使全台的节目制作能力达到每天360小时。此外,中央电视台所有的公共频道会在新台址播出,付费频道在旧台址播出。
丁文华介绍说,中央电视台的旧台址,在未来不仅是一个B2B的内容分发平台,而且还会成为一个B2C的内容分发平台。它可支撑大量的内容分发业务,拓展除了电视以外的所有新媒体业务。届时,内容分发业务和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都会回到旧台址,构成一个大的产业化布局,电视台也从传统的广播者,变成内容供应商,或者说给电视以外的媒体也制作节目。
对于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丁文华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在技术推进方面,电视台首要考虑的战略方向是电视节目高清化。而后则是3D技术普及带来的对3D节目的需求。因此,未来的中央电视台,会以高清节目为主、3D节目为辅,而两者在可见的未来并不会取代彼此。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两类电视技术都会继续发展,带给观众更好的视觉享受。
举报/反馈

知识就是力量

25.4万获赞 5.9万粉丝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官方账号,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