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意思是把锅底的柴火抽掉,这样水才能停止沸腾。此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九计,属于混战计。
从物理学上说釜底抽薪是把锅底提供热量的柴火抽出,这样就不能继续提供可持续沸腾的热量,水也就不再沸腾了。此计用于军事上指面对正面不可直接交战的强敌的时候,应该先稳住,避其锋芒,寻找对方的弱点,等待时机,然后准确判断,攻击其弱点,使之不能再战。后来比喻从根本上或源头去解决问题。
奇袭乌巢
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袁绍兵力占优,曹操据守官渡不敢轻易出兵。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失去坚守的信心,打算退守许都,但是在荀彧的劝说下继续坚守。十月,袁绍派车运粮,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故市、乌巢。就在这时,袁绍麾下的谋士许攸突然投奔曹操,献计说袁军粮草辎重车都放在乌巢,建议曹操突击乌巢。曹操思考之后决定采取需有的计策,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不语,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诈称奉袁绍命令去加强守备,到达乌巢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攻曹军大营,但是曹营坚固,久攻不下。当曹操得知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快到的时候,鼓励战士死战,大破袁军,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听到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此战曹操就是用了釜底抽薪的计策打败了袁绍,此战之后北方没有人能和曹操抗衡了,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周亚夫退刘濞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七个诸侯国,一起联合发兵攻打梁国,两国一直效忠于汉朝,于是求救于朝廷,汉景帝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周亚夫提出计策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釜底抽薪,他们定会不战自退。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无果,敌军无计可施,双方对峙了数日,敌军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意。周亚夫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叛军大败,落荒而逃,梁国危机遂解。
釜底抽薪不仅仅用在古代的战争中,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运用,广泛用于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中,遇到问题不要慌,勤于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