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辉在日本大阪开鸡西冷面店引来国内媒体关注,源自朋友圈里被转发的一张饭店订餐名片照片。春节前,鸡西当地一位媒体人在自己的同学群里看到了这张图片,他意识到对鸡西而言,这是地方小吃走出国门闯天下的“大事”,于是立刻组织记者联系店主采访。随着这则新闻被转载,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一群鸡西学者“把大冷面也吃成文化”的故事浮出水面。15日,生活报记者找到了其中两位,听他们讲述鸡西冷面的前世今生。
踏访两年写下
第一本“鸡西冷面专著”
记者找到的第一位叫滕范杰,他是“张旭辉在日本大阪开鸡西冷面店”一事的报道者。去年还出版了一本《舌尖上的品读·鸡西冷面》,是鸡西第一本写冷面的专著。
“五年前,我出差从哈尔滨返回鸡西,火车驶入鸡西地界时,广播里讲鸡西风土人情,提到了鸡西冷面。当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乘客问‘有没有啥书是专门介绍你们鸡西冷面的?’因为此前对鸡西的冷面文化有一些接触和了解,我便萌生了写这样一本专著的想法。”滕范杰说,从那以后,他便开始翻阅省志、市志、行业管理志以及一些可能有关联的资料,为写书做准备。
“从鸡西大冷面的起源、发展和名店写起,光找资料是不够的,必须实地踏访找到于此有关的人和故事印证。”这期间,滕范杰踏访了鸡西、延吉等很多地方,他说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比如,在鸡西的冷面发展史上,有文章描写鸡西第一家冷面馆是1953年一个名叫金凤元的朝鲜族人开办的。现在这家店在鸡西还很火,只是经营者早已经不是金凤元的后人了。为了核对文章里的这段描述,滕范杰查阅了《鸡西市工商行政管理志》,有意思的是,当年的“饮食业登记表”上“经理”的名字是“金奉天”。“奉与凤同音,天可能是元的误笔。但金奉天和金凤元是不是同一人呢?”滕范杰一直在寻找和当年这个店有过接触的人。偶然间,一个市民告诉他,“金凤元”的儿子金哲还在鸡西生活,这一年是2016年。滕范杰立刻找到金哲。60多岁的金哲对儿时到冷面馆玩耍的事记忆犹新。
他给滕范杰讲了很多那个冷面馆的故事,还说父亲金奉元1978年已经去世,冷面馆的开办时间应该是1952年。
踏访过程中还有人给滕范杰描述了这样一段轶事:在鸡西梨树区,100年前,有一个朝鲜人开过一个小饭店,每天在院子里晾晒面条,很像现在的半干冷面。店里有个小伙计,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老板告诉放假几天,等小伙计去上班店铺关门了,老板也不知所踪。后来过了不久,就发生伊藤博文被刺事件。再后来有流言说:听说店老板是朝鲜的御厨,不知道跟这件事是不是也有关系。
1988年评选“冷面王子”“辣菜皇后”
火到投票信件用麻袋装
“鸡西冷面本是朝鲜族的传统食品……在鸡西历经演变,融入了东北人饮食口味……比如,在鸡西称‘冷面’既是指面又是指菜,是主副食的统一称呼。鸡西冷面菜以辣拌为主,多达五十余种,凡常见的蔬菜、肉类和海鲜均可入菜。经过这些改造,正宗的朝鲜冷面反而不被鸡西人看好。”这是鸡西人鲁学民在文章《漫话鸡西冷面》中的描述,他就是那位发现张旭辉把鸡西冷面店开到了日本的媒体人。
在《漫话鸡西冷面》中鲁学民详细描写了鸡西冷面的起源、口感、特点、制作方法以及相关故事和鸡西冷面如何深受鸡西人喜爱等内容,还第一次提及了“鸡西牌”的概念。据说这篇文章,后来被百度百科原文载入,成了词条上对“鸡西冷面”的解释。
《漫话鸡西冷面》提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鸡西媒体曾搞过一次“冷面王子”和“辣菜皇后”的评选活动。巧的是,滕范杰就是当年参与这个活动的副刊编辑。
“我们这儿矿工多,矿下潮湿,矿工升井后既想吃点儿爽口的,又喜欢吃一些辣食驱赶寒气,于是有了冷面配辣菜的组合。”滕范杰说,在鸡西几乎就看不到只抱着一碗冷面吃而不配辣菜的。
早期,鸡西的冷面馆只有几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增多,大约能有一百多家。后来越来越火,现在仅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坐落在主城区的冷面馆就有400多家。近几年还走出鸡西“闯荡”到了哈尔滨、北京、上海、三亚等地。滕范杰回忆,“冷面王子”“辣菜皇后”评选大约搞了两三次。第一次是在1988年,当时有130多家冷面馆参与,下发2万张选票,让市民投票分别评选出了冷面、辣菜十佳最受欢迎店铺。
选票一下发,就引来了鸡西人的广泛关注。“第一天收选票,我们都用麻袋往回扛读者来信。”
现在,在鸡西的一些冷面辣菜老店里,还能找到那几次评选被授予的牌匾。
鸡西人笔下的大冷面
尽展乡情和舌尖记忆
在滕范杰的《舌尖上的品读·鸡西冷面》一书中,收录着二十多篇鸡西籍文学爱好者描写鸡西冷面的文章。
“‘走,鸡林乡,大冷面!’20世纪80年代初,鸡西人喊这么一嗓子,那神情就像北京人奔全聚德烤鸭店……鸡林乡是鸡西地区第一座少数民族风情园。但是,没过多久,鸡林冷面就走出了鸡林,占据了鸡西市区主要街道;没过多久,鸡西人就大张旗鼓地为‘冷面王子’‘辣菜皇后’操办新婚大典;没过多久,鸡西冷面就名声在外了。”一位在鸡西生活工作的老教授这样写道。
“在诗人余光中的心里,乡愁是邮票;而在鸡西人眼里,乡愁是大热天里一碗冰凉的鸡西冷面!不少鸡西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个把月不吃冷面,就好像缺点什么。不分夏天或冬天,就是天寒地冻零下30多度的三九天也有在冷面馆里狂“造”的。在北京生活工作的鸡西人到处找冷面,一家一家品尝。在外地如果能吃到近似家乡味道的冷面,虽然差那么一点,那也是一种慰藉。”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鸡西人这样写道。
“朋友移居去了江南,回乡探亲,第一个节目就直奔冷面馆,用他的话说,先‘造’他一顿冷面过过瘾。我们每每请他吃饭,除了请吃冷面,其他甭管是大鱼大肉还是山珍海味,他都不领情……”一位鸡西籍作家这样描写。
“离家在外的鸡西人,也念念不忘鸡西冷面,只要一回鸡西,立刻奔向冷面馆。一时回不来的人,只要有机会就找亲朋好友捎带。有一年我去深圳,想起那里有一个高中同学,就打了个电话,问在家乡有什么事没有。
她说,太好了,等你临来前,我的家人会去找你捎东西。果然,我临走的时候,她的家人拎来满满一大兜冷面菜,我会意地笑了,这是鸡西人呐……”鲁学民在他的《漫话鸡西冷面》中也这样描写。
举报/反馈

东北网

735万获赞 84.9万粉丝
黑龙江省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东北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