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是三十六之中的第六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所熟知,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策略。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也非常高,比如说在销售、谈判技巧上有着相当好的效果。
“声东击西”意指制造出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以假动作欺敌使对方产生错觉,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使用此计前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在中国历史上的案例。
韩信木罂渡黄河
刘邦还定三秦之后,向东扩展需要渡过黄河,劝说魏王归汉遭到拒绝,遂命韩信为左丞相伐魏。他分析魏必然凭借黄河天险,扼守黄河主要渡口,采取固守的战略,进行持久作战,所以,他决定用奇袭的战术一举击破魏军的防线。打听魏王豹任用没有经验的柏直,心里有了对策。让人把几十只口小肚大的瓶子封住口,排成长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绳子绑在一起,再用木头夹住,叫做‘木罂’,做成筏子。
韩信命令灌婴带领一万兵马和100 多只船,在临晋关黄河的对岸排开阵势,假装要渡河的样子,魏王豹率领重兵严阵以待,可是等了几天,也未见对岸发兵。正在这时,安邑传来战报,韩信已攻下安邑,向平阳方向杀来。原来韩信已经偷偷地带领大军连夜把木罂运到了夏阳。魏王豹急忙跑去救援但是不敌,只能退往临晋关,但是灌婴趁临晋关空虚之机,已经挥师渡过了河,也向平阳冲来。韩信就这样攻克了魏王豹。此战的胜利为汉军在北方战场开辟了道路,同时减轻刘邦主力在中原战场作战的压力。也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
声东击西讲的是出奇制胜的道理,其目的在于转移敌人的目标,使其疏于防范,然后再乘其不意,攻其不备。凡是干任何一件事,为了消除当前人为的阻力,减少本身的损失,一定要设法分散对方的力量,或松懈其意志,才可以乘虚而入,达到目的。此计的用法很多,但有一个前提很重要,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对自己的企图和目的保密,这样才能时刻争取主动,否则就会处处被动,处处受牵制。
比如在正常的谈判中,首先应该避免过早的同对方讨论关于价格的问题,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产品的价值上,要对方知道购买这种产品,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也一种用法是常见的声东击西的常见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