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国养生文化的角度讲,“仁义礼智信”和“东南西北中、木火金水土、肝心肺肾脾”的属性一脉相承,来自于我们的身体。首先“仁”代表东方,是生发之机,就是你生发出一点点善念,将来就会有可能影响你很多东西;“义”是什么呢?义就是义气,所谓义气,大家想一想,义气就是我不要的东西,我白送你的东西,我为你两肋插刀,我不要求你回报,因为那是我主动散发出去的;“礼”是西方,是约束,是说我们要如何约束人性,也是人性的收敛;然后“智”,智慧是肾精的外现;最后是“信”,信是中央脾土,人言为信,就是人说的话要真实、要可靠,就像大地一样真实可靠。土地是从来不骗人的,只要你播下种子它就会发芽。
另外智通志,你的志气大不大、高不高,都与肾精足不足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孩子的志气就特别高远,经常听小朋友说要当科学家、要当宇航员,现在如果要让大家去当宇航员,你自己心里都哆嗦:我上去行吗?这完全是不同的两种感觉,小孩子精足才志向高远,而我们呢,我们为什么现在就想着赚钱?其实我们的志向现在已经不想去当科学家了,我们就想维持生计,就想我再多赚点钱,再比别人过的好一点就可以了,这实际已经显示你肾精不足之象了。那么老了以后呢,经常听老人说“能活着就行了,我们什么也不求了”,这说明人已近精绝之象。
2、“仁义礼智信”为儒家所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汉朝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3、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走西口》中的解释
田家祖训:
大忠大爱是为仁
大孝大勇是为义
修齐治平是为礼
大恩大恕是为智
公平合理是为信
徐木匠: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赢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革命者: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