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场行渐远的战事,最惨烈的谅山战役检讨
橡树
经“流浪的橡树”公众号授权转载
摘要:1979年的那场边境战争,谅山战役可能是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了,但很遗憾,对于这场战役却很少有真正深入的研讨和分析。但是今天总结这场战役乃至整场战争,却依然十分必要。
图1:我军在谅山街头巡逻
题记:谨以此文,纪念渐行渐远的那场战事。祝贺我的朋友们元宵快乐
见惯了网络的战争评论,整篇整篇罗列回忆录和数据的,算是好的。更多的,天上地下稀里哗啦,不过是嫁接了这些文章。
懂军事的不好写文章。写文章的却不懂军事。这大概是当前网络战史类文章最尴尬的地方。
“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机械化制胜论”的倡导者,英国前陆军大臣利德尔·哈特如是说。
现在,喜爱军史的人多,热心国防的人也多。
就中国军队未来以战争为目的的发展而言,回望、总结1979年中越战争,非常必要。限于篇幅,以及本人非财政供养需要自讨生活,仅就这场战争较为关键的谅山战役,做一些自己的观察和总结。借以抛砖引玉,和同好的兄长、朋友、老师们隔空茶叙。
图2:我军压倒优势的远程重炮,在中越战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一、1979年中越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边境战争
1979年的中越战争谁是输家?战后,中越媒体都开足马力宣传自己的胜利。就军事角度而言,可能还真是双赢。
1979年2月16日中越边境战争全面爆发,我军即分为东线、西线两大战区作战。
东线战区无论双方投入战力,战场面积,或者战事的激烈程度,都是无可置疑的主战场。
激战近半月,我军攻势,也并非如当时报媒登载和现在网络传闻那般雷霆万钧、气吞山河、横扫千军。
中越之战,一直纠缠在中越漫长的边境线越南一侧。我军主力平均突破国境线大致25公里上下。这个距离,打的,唤滴滴,大概也就50元左右的车程。但是,在战场却是数万敌我双方战士年轻生命的代价。
突破越南国境线最远,是我军某部特种部队,潜入纵深大致不到50公里。该部并没有得到后续作战命令,在得到撤军命令后,即安全脱敌。此外,越南也多次组织了小股特工部队潜入我国国境,被我地方武装和民兵发现击退。
图3:1979年中越战争,战场纵深不过25公里左右,看似行军轻松,可谓寸土寸血
宣传固然提振士气。然而建军、强军有漫长的未来,真实了解曾经的战争原貌,吸取和借鉴战争的经验与教训,无疑是明智选择。我军攻破越南国境线,不过相当北京一环内的月坛公园到五环东郊湿地公园的距离,然而,这段距离,可谓寸土寸血。抚今追昔,备战而慎战,自然应该是宝贵的经验了。
二、1979年中越战争,是一场半机械化半骡马化的常规作战
在地形复杂,山头林立,道路崎岖,植被茂密的热带丛林地区,使用落后的装甲快速部队实施穿插,无疑是错误的。
在敌军目标模糊态势下,过于自信,骄傲轻敌。在复杂的狭窄的战场,一次性投入数量很大的步兵,盲目守旧,动辄穿插、钳击,发起正面强攻,显然,也是指挥者的重大失误。
1979年中越战争,是一场现代战争,但是,却又是一场半机械化半骡马化的常规作战。
最初的攻势非常不顺利,并且惨烈。越军化整为零,以较小的战损躲避了我军首轮的正面攻势。之后,在漫长国境线战场,越军频繁发起战术反击。在复杂、狭窄的战场,这种战术反击是非常有效和致命的。在东线战场,我军为了应付越军的这种战术反击,不得不来回扫荡,迟缓了攻势。
实际上,我军低估越军非主力部队的战力,出台的若干气势如虹的作战计划,与实际上的激战,却有较大的脱节。这种脱节除却影响着一线部队作战,更影响着作战部队后勤的保障。炮弹在激战中无法正常保障,炮兵无法随步兵攻势向前迁移阵地,一线官兵缺少作战口粮,同时,大量伤亡出现后,无法保障及时后撤。如此诸多的后勤问题,无疑直接影响作战,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作战部队的负担。
图4:谅山战役外围作战,仰攻越军
1979年中越战争的最高指挥,不是许世友将军的指挥部,也不是杨得志将军的指挥部,而是以军界名宿徐向前为主的北京西山指挥部。
现在,再去讨论当时作战指挥失误与不足的细节,似乎没有太大价值。
不过,就现代化装备建军的同时,军队战斗人员和指挥员的素质,同样是现代化建军最必要的基础。
三、越南军到底是不是我军的学生
最先,计划是对越发起惩戒性作战。当时无论军界,或是民间,都以越军师傅自居,多少显得有些不着边际。越军以300番号开始的种子部队确实基本在我国广西整训、建军。很多军官也长期在我国军校免费培训。然而,越军长期与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美军作战。在美军空军、陆军特种作战的压力下,越军成长极快。到七十年代中期,越军主力师不仅能够进行比如全面攻击红色高棉那样的常规机械化兵团作战,而且集结分散、机动非常灵活,具有强悍的丛林特种作战和游击作战的战力。
对手即教师。
无疑,在美军,尤其美军特种作战部队身上,越军学到了很多我们当时并不太清楚的东西——比如,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的丛林袭扰战、游击战,我军当时并没有太多了解。
进入七十年代,越南开始与苏联交好,苏军除却支援装备外,还派驻了大量的军事顾问指导越军。
平心而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越军素质确实有了最大的提升。
这个阶段,我军陷入文革泥潭,支工支农,政治学习。
图5:对越南人做宣传的我军战士
战争爆发,越军在主力绝大部分调往柬埔寨之后,在中越边境除了越军316A师之外,其他三流部队、地方武装及民兵出乎意料地坚决顽抗。而这部分越军和越南民军的骨干,正是经过越美战争战火的退役老兵。
开战后两周,我军蓄势已久的强大攻势,并没有彻底突破越军防线纵深。虽然,后期一些传媒,包括现在网络一些军迷单向认可中越战争,实际上,我军当时确实也遭遇了堪比朝鲜战争的巨大战损。
后来,越南国防部军事历史院编的《越南人民军50年 (1944-1994)》(军事译文出版社有中译本)陈述,1979年中越战争经过30个昼夜(2月17日至3月18日),越南消灭和重创了中国3个团18个营,击毁和击伤550辆军车(其中坦克装甲车280辆),击毁115门大炮和重型迫击炮,缴获了大量武器,击毙2万人,击伤6万余人。
当然,越南这个数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浮夸,但是,我军在战争中意外地承受巨大的伤亡,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越南军到底是不是我军的学生,并不重要。
我军如要取得发展,与时俱进,如是执迷一味片面认为自己是世界的兵家祖宗,可能有害无益。
四,综述至此,可见发起谅山战役,是利于我军的一次战略军事的摊牌
原本是惩戒作战,并没有一如计划那般顺利。敌情我情都在发生变化。
越军化整为零,游击袭扰,我军50万大军,裹足在越南边境线不过20公里的战区,每日消耗巨大。这种态势显然不利于我军大兵团作战。
图6:战争不只是需要武器,更需要后勤
当时,苏联已经把中苏边境60%的边防师团转为战时编制(和平编制5000人到6000人不等,战时编制近20000人),中苏边境局势日益紧张。
中越战争期间,坊传黑龙江地区甚至出现各种谣言,居民逃往内地事件。也就在中越战争期间,苏军往北部湾暨越南最东北的边境重镇海防派遣了舰队、陆战队——这也是我军东线集群回避攻击越南滨海的芒街、下龙、海防一线的原因。
苏联虎视眈眈下,原先默认中国教训越南的很多国家,非常滑头地躲向第三方。
支持中国教训越南的,不过朝鲜和红色高棉。
无论战场局势,还是国际战略,留给我军的空间、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军东集群在1979年2月26日到27日连续作战后,即稍做整备,即以主力攻击谅山。
我军东线第55军、54军162师,加强东集群的重炮集群为正面,以43军和50军148师为东侧面,对谅山形成了钳型攻击态势。
打谅山,不过奇穷河。这是我军发起谅山战役的指导思想。军队部署、展开,当然也是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进行。这一指导思想,也参考了历史传统中的中越战争胜败标准:下谅山而越王降。如此,我军对越南的惩戒作战,也就有了惩戒的效果。
图7:在谅山战役中,我军重炮大大领先越军
很显然,集中战力,一鼓作气打下谅山,逼退越军,以奇穷河为界,可以取得最大的脱敌机会。
无论外交,或者军事,发起谅山战役,是在苏联于北方实施军事和外交挤压下,利于我军后续外交和军事战略的一次军事摊牌。
五、现在传言的下谅山而越王降,是现代战争的一个伪命题
我军对谅山的攻击,依然是沿主要公路线展开的钳击攻势。
以55军加强54军一部为正面主攻,以43军加强50军148师由东侧面钳击谅山。两面攻击总兵力,加上50军一部的总预备队,我军参战不少于8个齐装满员步兵师,估计在9.5万人以上。
谅山,不过是数十平方公里的小城。然而,谅山地处中越边境,钳制中越往来的主要公路、铁路,同时,也制衡着中越边境山地丛林与越北平原的分水。
虽然谅山失去了冷兵器时代的战略要地的军事价值,但是,在两军对垒,将帅博弈时,依然是一个极端敏锐的战略要地。
图8:中越边境战区,我军运输车队
我军打过去,则要承担穿越中越边境崎岖难行的补给线。同时,中越战争爆发,越军要在边境抵抗我军攻击,其补给、调兵,同样在这一区域困难重重。实际上,越军在3月5日谅山战役结束时,在苏军直接支援协助下,已经迅速调回部分驻柬野战军,向河内以北的高平和谅山一线,部署了包括越军最精锐的重装308师,以及其他十来个一线主力野战师。为此,似乎可以理解越军不惜把其第3师丢在谅山当做诱饵了。
假设谅山战役一旦延续不决,或者我军得胜贸然顺势南下,都必然与越军主力接触,继而展开旷日持久的作战。如此,越军大量残留我军战线后方的游击、袭扰作战分队积极活动,我军穿越中越边境崎岖难行的补给线势必更加困难。同时,我军火炮多是牵引炮,少有自行炮。如果我军再度攻击,补给线的拉长,优势炮火无法即时跟进作战,我军绝对领先的炮火优势势必大打折扣甚至丧失。此外,越南在四月即进入雨季。极端天气将遏制我军大兵团作战和后勤,而使得越军占尽主场便利。旷日持久,更利于越南军备。此消彼长,这对当时的我军,无论在军事,或者在外交上,都显得不利。然而,我军在发起谅山战役时,虽然战术沿袭传统,不太理想。但是,我军官兵不惜牺牲的奋战,还是迅速结束了战事。
图9:我军攻入谅山
3月4日,中越年轻战士们惨烈的鏖战后,我军攻入谅山市区。
此后,一部迅速南渡奇穷河,又迅速折回,并没有就此向南冒进。也正是谅山战役结束的3月5日,我国外交部宣布我军全面撤军——撤军虽然很及时,但是外交部的宣布则显得过于儿戏。
军事,需要秘密!
越军和苏军顾问们甚至在广播上,早于我军部分通讯不畅的部队知道了撤军消息,立即有针对性地拟定了新的作战计划。这为我军撤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当然,我军发起谅山战役,短时间占领谅山,使得我军自开战以后,首次以占领越南重镇,实现了惩戒作战的政治与外交的目的。就政治和外交而言,谅山战役是一次战略和战役层面的胜利。
在军事上,我军在越军主力尚未到位之前,击溃了越军在战区唯一的编制野战师,创造了见好就收,脱敌退军的战役优势。勇往直前,一决雌雄,固然直抒胸臆。但是,旷日持久,两败俱伤,确实不是兵家之道。
就战术指挥,作战等方面而言,我军在谅山战役一次性投入庞大规模的步兵部队,猛冲猛打,战损惨烈,肯定不算理想。
图10:新闻播发的攻占谅山标志性新闻照片
但是,在整体的中越战争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层面,谅山战役确实奠定了1979中越战争中,我军实施惩戒作战的战略胜利,以及战胜撤军的政治与外交胜利的基石。
无疑,谅山战役是1979年中越战争中,我军最具战略价值的一战。然而,这也是我军比较忽视的战例。在军界名校石家庄步校的《世界经典战例》系列,赫然有1998的抗洪抢险、2008的汶川抗震抢险,但却无1979年的中越战争。当然更无谅山战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