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价格歧视”了没有,小心被“杀熟”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2000年,亚马逊的差别定价就曾引起争议。那时,一名亚马逊用户反映,在他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后,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价格歧视,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打出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如何判定自己是否被价格歧视了呢?首先在手机登录的用户,退出登录的信息,再次查看信息是否一致。比如查看的商品价格比自己登录后的还要低,那么就说明,你已经被价格歧视了。
为什么会选上你,对你进行价格区别的对待?我们平时在消费的时候,平台会记录我们购买的产品信息,你购买的次数多了,平台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可能对你的消费能力进行简单的判断,他认为你的消费水平高,那么给你的价格可能就高一点。那么普通用户来登录,他可能给的是一个较低的价格。
这些为你量身定做的“价格”说白了,都是根据你的消费习惯来的,依据数据计算,深度挖掘的信息在某些利益面前已经背弃了大数据本来的出发点。个人隐私被不发之人利用,专家称,从法律上,应禁止以“人肉搜索”为目的的大数据挖掘行为;增加“被遗忘权”等法律条款,即网民有权要求相关网络删除“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碎片”。从管理角度来说,应采取措施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施行监督和管控。
举报/反馈

科技汇言

249获赞 79粉丝
科技新知,新知科技。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