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婚姻的来源
婚姻对于现代人来说,越来越成为了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必须。
对于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的,除了死亡。
那么婚姻是怎么来的呢?最早的婚姻制度,是为了保证血缘的纯洁。
在母系社会,对于女性来说,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抚养长大就行。
但是慢慢到了父系社会,男人的财产想要传承下去,就得确定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于是最早的婚姻制度就出现了。
婚姻制度为了确保女性的贞洁,确保自己血脉的纯洁性,慢慢的形成了一种社会契约。
不过归根结底,因为这种社会契约起源于父系社会,所以具有很强的男权主义思想,比如物化女性,把女人财产化。
女人从独立的个体变成了丈夫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所以婚姻制度的起源是一种产权制度。
那么古代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度里面,小妾所生的孩子没有继承权也可以理解了,产权分配在于一夫一妻中的妻。
所以农耕时代的婚姻制度,归根结底是男权社会的产权界定制度,这里的女人更多的是一个“人工智能”助理而已。
2、婚姻的发展
婚姻制度的来源,归根结底是因为生产力的变化,生产有了剩余,有了继承的需求,也就有了这份社会契约的发展。
那么工业时代呢?农耕社会的生产模式决定了男性劳动力的重要性,但是工业时代一个纱厂的女纺织工完全可以产出同等于其丈夫的生产价值。
这个变革,直接决定了女性独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经济实力,自然而然传承了几千年的婚姻制度也开始被女性所排斥。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开始慢慢的从从属变成了平等,夫妻双方变成了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
这时候婚姻制度,变成了一种经济制度:双方一起生活,经济上的产出,远比比一个人单个的生活更多。
所以男女分工的意识在婚姻里渐渐成型,特别是西方社会,男女在婚姻中的分工开始了多样化。
不过和西方不同,中国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走入工业化,所以5000年来刻印在我们思维模式里面的男权思想,可以说根深蒂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甚至还能在农村看到女性不能上桌的习俗的原因。
现在的主流婚姻价值观,早已形成了一种共识:一个平等、尊重、共同承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
3、婚姻的未来
工业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细,而我们也开始越来越回归自身,对于自我中“自由”的追求在物质丰富时代将成为主流。
同时随着整体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让生存变得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这时候婚姻这种社会契约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必要性越来越低,而在追寻自由上又开始成为了一种束缚。
比如和婚姻完全是两回事的爱情,我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开始和婚姻牵扯到一起。
基于爱情的婚姻,虽然我们觉得很天经地义,但是这个概念出现才100年不到,100年前,婚姻就是一种制度,一种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你要活下去的“必须”。
但是这100年,我们对于追求“自我”,追求“爱”和“自由”的信念越来越强烈,导致我们把爱情这种玄之又玄的模糊美好放在了人生的“必须”里面。
于是,当一个制度明确的社会契约,和价值判断模糊的爱情混合到了一起以后,“婚姻”需要承载的东西就变得越老越多,越来越复杂。
因为价值判断,从来都是主观的,没有客观的。
那么对于婚姻关系中的需求,每个人的判断都会不同,这种不同带来的“不确定性”让婚姻变得岌岌可危。
于是社会越发达,人们越追求内心的“自由”,人们的价值判断就越差异化,离婚率就会越来越高。
这时候,不婚主义慢慢的出现了,大家慢慢的把“婚姻”仅仅当做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和不婚主义一样,都是一种选择,都是人生追寻意义中的一条路而已。
而婚姻关系,也将只是所有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一种,而且也许只是很普通的一种。
在这个追寻自由和婚姻制度混合的年代,我们对于婚姻关系的要求太多太复杂,爱情、友情、亲情、经济合作、生产力组合、财富分配等等各种功能和需求都混合在婚姻关系里面。
未来,婚姻关系也许将会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也许随着时代的演化,变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
我和你是朋友,和她是婚姻,和另外一个人是亲人,这些关系之间特征明显,需求明确,无高低尊卑之分,他们仅仅是一种选择而已。
中国式的关系,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太久了,一下子还反应不过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革,一切都将回归。
让爱情的归爱情,让婚姻的归婚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