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过的所有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都提到这个概念“锚定效应”。
所谓锚地效应:
简单的说,就是绝大多数人过分依赖、过分重视“初始值”(比如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甚至只记得”初始值“。而这个初始值将成为其后所有判断的依据。
看得越多,我发现我们很多人都不自觉陷入锚定效应而不自知,很多挫折、不开心、不满足等负面情绪,其实都是来自于此。
对于这个概念,之前我的理解,不过就是“无良”商家,经常搞一个非常离谱的锚定价格,来坑我们,
比如经常买书的人,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下面的3个价格标示:
电子版10元;纸质版25元;电子版+纸质版 25元。
商家主推的就是第三个品类的书籍,另外两个其实就只是为了衬托第三个价格的“优惠”。
高开始,低结束最令人失望
有一个现象:
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开始工作。作为新人,很多人表现得非常勤快,勤奋工作的表现也确实被领导和同事赞扬,但日子一长,勤快的表现变得正常的表现后,而熟悉了公司内部的规则运营后,领导的表扬没了,同事的赞赏少了,他会感到不自在,感到自己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产生挫折心理。所以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没有初来时的那股干劲了……
孰不知这种由勤到不勤的转变,这其实也是一种锚定效应,因为领导和同事是以最开始的“勤快”为锚定
结果这会进一步加剧该学生的挫折感,使其更加懒散,进而大家更没有好印象。
这种恶性循环会使这位大学生越来越陷入一种非常失败的关系之中。
锚定效应在情感上表现
很多婚后的夫妻会有这样的争吵:
你对我不好了;你当初不是这样的……当初跟人家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换旧人你叫人家牛夫人……
因为这些人把好的程度锚定在热恋时期的表现,于是,其后的好总是感觉没有足够好,或者反过来说,就是不好了。
另外一种就是“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原本是”不帮忙是本分,帮忙是情分“的事,帮一点点就是情分,且这”一点点“就成了对方的锚定值。以后若是比它多一点点,那就是”更大的情分“。
可若是最初帮了很多,虽然那在当时肯定是很大的情分,可当它成为了对方的”锚定值“之后,以后再帮少的,更可能是”不够多的情分“
恶劣的情况
有这么一种人,在外面唯唯诺诺,回到家里,却跟家人装大尾巴狼,凶悍的要死……给人的感觉就是:
谁对他们好他们就欺负谁
这是因为他们一直不知不觉地被锚定效应所左右,
把亲人、朋友对他们最初的态度作为锚定值,
所以,早就没什么“可以更好的”。
但同时,他们把陌生人、非亲非故的人,甚至是敌人对他们最初的态度作为锚定值,
于是,并不期待对方对自己有多好,即便是”不好“也认为是正常,
甚至突然稍微好点就开始感激涕零。
高手还可以这么玩
深谙此道的人,有时候会利用锚定效应来操纵别人,举个例子,比如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我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最后
在上一篇文章《眼见不为实,小气非小气,时间是尺子,仪式很重要》我列举了《怪诞行为学》里类似的故事:
幼鹅刚从蛋壳里孵出来时,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母亲”后面。即使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真正的母亲,而是其他动物,它也会把它当作母亲,并跟随其后。并且,幼鹅一旦形成了对某个动物的跟随反应,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动物的跟随反应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幼鹅效应”。
这其实从动物本能的角度解释了锚定效应的成因,这是一种动物自我保护机制,也是内嵌在基因里面的,人也是动物,概莫例外。
我发现锚定效应真的无处不在,平常发现其他人是这样就算了,心里知道他是这样的人,然后心里提防一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可看到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很多人也陷入这种心理偏差而不自知,有时忍不住会尝试着去说几句,但很多时候得到的反馈,是没听进去。
即便是听了,也会由于种种原因忽视、无视……有的甚至会误解或曲解你的意思。
后来我意识到,这是由于这么一个冷冰冰的事实—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只能说,我们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说到底其实还是幼鹅啊!
思考一下:生活中还有那些锚定效应的例子,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