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狼叔”休.杰克曼主演的歌舞电影《马戏之王》上映至今,收获票房逾5000万。相对比单日票房过亿的作品,《马戏之王》的票房与其口碑不成比例,明显属于叫好不叫座。
与《爱乐之城》中极其业余的歌舞水平相比,《马戏之王》会让观众觉得“这才是歌舞片”,是真正的一场歌舞盛宴,赏心悦目、精彩纷呈。
除此之外,电影的画面美感十足,剪辑流畅、衔接紧密,几乎没有一个废镜。开场在一首歌的时间内,用漂亮的转场演绎了男女主角从少年到成年、相爱成婚生子的过程。
不过,相对比电影中的歌舞和摄影,剧情就显得太过单薄浅白。在期待这部电影的观众群中,不少人是等着看“狼叔版骗纸”的,但是最终呈现在荧幕上的,却是一个清新温暖的童话般的梦幻故事。
纵然电影中安排了种族、小众、阶层歧视,但这些在电影中都若蜻蜓点水,水面波纹未起,便已经化在漫天云霞、风暖景丽的美好之中。
“狼叔”扮演的P.T.巴纳姆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也的确如片中一样出身贫寒,中年发迹(真实的巴纳姆发迹更晚),而他发迹的手段便是——制造骗局。
电影中,巴纳姆是一个顾家的好丈夫、好父亲,失业后的他为了让妻子、女儿过上他曾许诺的生活,孤注一掷从银行“骗”来一万元贷款,开了一家博物馆,却是门庭冷落、无人光顾、生意惨淡。
之后,巴纳姆在女儿的提示下灵感顿生,“招募”了一群因为各种身体缺陷被社会歧视的人,组建了一个马戏团。
现实中,巴纳姆组建成世界最大马戏团时已经61岁,而他也确实办过一个博物馆,并制造了蒙骗世人近20年的惊天骗局——斐济美人鱼。
斐济美人鱼是巴纳姆利用猴子的上半身和鱼尾混合制成的“标本”,展出近20年,前去观看的人数以千万计,后来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电影的结尾,屏幕上出现了一句巴纳姆说过的话“最高等的艺术就是给予观众快乐。”
让观众快乐,是巴纳姆“欺骗”的基础。电影中,那位剧评人就直指他的表演是欺骗,但他分辨说“观众从中得到了快乐。”
现实中,巴纳姆就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表演“我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巴纳姆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能准确把握到观众的心理,发现他们的需求。而心理学上也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词语——巴纳姆效应,又称巴霖效应、福勒效应、星相效应。
巴纳姆效应有些像我们平时说的“对号入座”,当我们愿意去相信某件事时,就会自己去“对应”寻找相应的证据说服自己。比如玩星相占卜,占卜结果通常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却会让很多人都觉得准。
对原型人物P.T.巴纳姆没什么好感的人,会认为电影情节如此设定,是对一个声名狼藉的骗子的洗白,继而也对影片观感不佳。
但是撇开原型人物不提,《马戏之王》中演员上佳、歌舞顶级、画面精美、情感温暖,绝对是适合在影院观看的值票价作品。
举报/反馈

山鬼的光影世界

22.6万获赞 2.4万粉丝
只发原创文字,相关影视娱乐。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