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投放过度,被回收后堆积如山。图/Wired
文/丁正如意
上牌登记、无牌罚款、违停扣车拖走......全国各大城市开始严厉整治共享单车。而最近,共享单车大企也遇到了融资困难问题,这个行业迎来了最寒冷的冬天。与其说这是资本市场的权力游戏,不如说市场就是民情民意的反映,当野蛮投放的共享单车成为了城市垃圾,就必须要清一清了。
数日前,被堵在广州黄埔大道科韵路人行隧道的新浪微博网友“@CXJ_o”反映:“科韵路这里可真是单车成灾。”
无独有偶,据网友“@52先森”上传的图片显示,不仅人行道和绿化带有大量共享单车摆放,就连隧道内也摆放了大量共享单车。由于人行道被大量占用,致使人行隧道和隧道周边发生“堵人”现象。不少市民表示:在上下班高峰期,“短短的通道要二十多分钟才能走出去!”
虽然经微博反映之后,“隧道内摆满共享单车”现象已经不见,但在当下,共享单车占道早已不是新鲜事、个别事,而是值得大家重视的公共事件。
广州科韵路地铁站通道被共享单车堵塞,市民被堵到无法进站。
共享单车堵塞了“最后一公里”
近两年,共享单车作为国民出行新方式,已然从早先纯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点,外延至一种经济健康的生活态度。
似乎在一夜间,中国再次成为了自行车大国,骑车出行也重新成为一种时尚。五颜六色打着“共享”旗号的自行车,也曾一度成为中国各大城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正当“手机一扫,车就骑走”给予我们无限便利的同时,爆发式增长、“骑入寻常百姓家”的共享单车很快就引发了种种乱象——过量投放、乱停乱放、肆意破坏、占为己有、违规骑行、挤占公共空间等不文明现象正屡屡发生。
如今漫步在中国各大城市,无论是非机动车道、步行道、主次干道转弯口,还是闹市区、城乡结合部、地铁口,几乎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各色单车胡乱停放或丢弃损坏,不仅影响市容,更是对环境秩序以及出行安全产生了影响。而有些遭到损坏的单车始终停在原处,没人管,没人回收维修,成了刺眼的“城市垃圾”。
一辆私家车被围困在众多的共享单车中。
原本代表着时尚、健康的绿色出行交通工具,反倒成了城市垃圾,把市民的“最后一公里”堵得水泄不通。
每座被共享单车“占领”的城市,几乎都有单车堆积成山的现象,而且还有“没有最多,只有更多”之势——就在今年1月13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数万辆共享单车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空地上,让人触目惊心,网友戏称此地为共享单车“坟场”。
在2017年清明期间,令人感到魔幻现实的是——竟然有近万辆共享单车一起涌入了深圳湾公园,放眼望去全部停放着密密麻麻、各种颜色的自行车,步行根本走不进去,有密集恐惧症的估计早就吓晕了……而这一幕,也被网友戏称为“清明节来深圳湾看彩虹车展”。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个歪果仁,初次来中国看到此情此景,或许还真会以为自己正在观摩一场嗨翻全城的“行为艺术”。
2017年清明假期第二日,深圳湾公园内临海走廊被共享单车占领。图/视觉中国
有序发展才是人间正道
自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作为“风口”,成为新一轮互联网创业投资的热点。从最初的北上广深,到之后的二三线城市,街头巷尾处处成了共享单车们厮杀的战场。走在路上,目光所及之处,小黄车、小蓝车、小橙车、小绿车……难怪有人调侃,共享单车再发展下去,颜色都不够用了。
五颜六色共享单车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常常让你我不得不感慨——哪里还需要花钱花时间去那一个个标榜“上帝打翻了调色板”的色彩小城?我们生活的地方,简直就是“上帝踹翻了颜料桶”啊!
截至2017年7月,中国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近70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600万辆,注册人数超过1.3亿人次,部分企业还成功打开了海外市场。
回望近年,从O2O行业的“尸横遍野”到外卖送餐行业的“巨头通杀”,每次遇到风口,总会有一番“腥风血雨”。然而在“野蛮生长”之后,总有企业死去,也有企业存活。但是,在这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淘汰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浪费。
由于共享单车品牌太多,颜色已经不够用了。
我们不反对“野蛮生长”,毕竟这是市场与业态活力四射的体征;我们也非常理解,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势必会有“野蛮生长”的阶段。但是只有缩短“野蛮生长”进程,才能让其更快进入有序发展的阶段。
就目前全国各平台企业车辆总体投放情况看,不少企业投放车辆的区域以及投放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设施的承载能力,更别提企业线上、线下的服务水平的相适应与匹配度了。共享单车企业占领市场、拓展市场之心可以理解,但同时也要讲规矩讲秩序,一味地只追求投放,而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完全跟不上,“只管生,不管养”又如何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呢?
更何况,“企业责任感”绝不是一个万金油式的口号,共享单车运营企业也应该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让共享单车更好地服务大众,减少负面观感。不要只顾“野蛮生长”,更要思考如何“可持续发展”。
值得深思的是,共享单车虽然已经打开了海外市场,却在讲求秩序、法律严明的日本和新加坡有些水土不服。
原来,在日本,当局会定期将任意停放的自行车拖走,即使那些自行车锁着也要剪断锁具将其带走。而在新加坡,尽管不少民众对共享单车的便捷和环保持支持态度,但频频出现的乱停车现象,也令共享单车企业吃到了当地陆交局的罚单。
日本是自行车大国,并不需要新增那么多共享单车。
要提高国民素质,更要加大监管力度
面对共享单车引发的种种乱象,不少人又开始将“国民性”大做文章——称共享单车正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国民素质的低下。
然而,若是把这些问题全部归结于“国民素质”,未免有失偏颇。毕竟,如今共享单车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恰恰是需要政府、企业、用户三者合力、共同解决的。
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早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就能很好地为今时今日共享单车引发的社会问题指明方向。
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简而言之——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或者整个社会产生了正面影响或者负面影响,而且这种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带来的损益并不是由这一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所获得或承担的情况。
共享单车使用者存在很多违规与危险驾驶行为。根据交通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载人、乱停等会失信被惩戒。
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使用者会那么随意处置共享单车?原来,使用者的这些不文明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并不是由其个人来承担,而是由其他路人、共享单车的运营方来承担。
同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共享单车企业在某一区域车辆趋向于饱和之后还会大量投放单车?因为,大量单车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占道、交通拥堵)并不是由其来承担。
由此可见,由于共享单车行业涉及城市管理和广泛的公共利益,政府在监管协调方面绝对不能缺位。市场秩序的维护、骑行环境的优化、相关企业合法权益的维护以及骑行人行为等都应该纳入公共管理。比如,根据城市具体情况设置共享单车总量上限,在城市规划中加入对骑行友好的规划,对故意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依法严惩等等。
共享单车能不能在一个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能不能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一环,也体现着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艺术。而各地政府,也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企业只管投放,却不管共享单车侵占公共空间,给市民造成了不便,给市政带来了巨大的管理成本,违背了“共享”的初衷。
让城市变得更好,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让人欣慰的是,一些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不仅对共享单车投放总量设定了上限,还对车辆技术门槛、停放规矩等都有相关的规定。
2017年11月9日,有“最严共享单车限制令”之称的《上海市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不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禁止未满12周岁儿童使用共享单车;开立用户押金及预付资金,须在本市开设资金专用账户,并为用户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关要求办理登记上牌,并将相关数据信息同步录入市信息服务平台等。
2018年1月3日,《广州市交通委员会等8部门关于鼓励和规范广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公布并实施。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将推动“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的停放管理模式——由各区政府组织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在城市道路范围内划设自行车停放区并做好管理,对不宜停放自行车的区域和路段可设置禁停标识并做好停放管理,同时对负责企业未经通报在城镇公共道路随意投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未及时回收残旧或废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以及在禁停区域停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行为进行处理。
共享经济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共享单车带来的种种问题当然很棘手,除了政府和企业要做好顶层设计之外,作为用户,社会公众也要具备真正的共享精神——自发自觉地爱护共享单车、杜绝故意破坏、将单车“私有化”等不文明行为,真正做到,用户、企业、政府三方合力共治的局面。
许多人或许还记得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开篇,姜文富有磁性嗓音的那句旁白——“城市是我们的”。是的,生活在城市之中的我们,本身就在共享着这个城市里的各种资源。共享单车行业本身,也正在共享着城市提供的道路资源、用户资源。
可以肯定的是,共享单车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精细化管理以及每个公众的努力。要想单车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首先得要努力——让城市变得更好,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举报/反馈

新周刊

271万获赞 48.8万粉丝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