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事无人不晓、震铄古今、广为传颂;然而,成吉思汗的葬地仍然是一个千古之谜,无人可解。作为成吉思汗灵魂、精神的依托和象征,成吉思汗陵仿佛在诉说着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不朽的伟大和传奇。
成吉思汗陵印象
成吉思汗陵位于伊金霍洛镇布拉格村三社。座落在甘德尔山包上,北临巴音昌呼格河,植被茂盛,气候宜人。1956年,成吉思汗新陵落成,陵园总占地面积1.55平方公里,陵宫大院占地56176平方米,陵宫院墙四周长840米。通往陵宫步道中段,建有四柱三孔牌楼,牌楼占地600平方米,东西长17米,高8.2米,于1984年建成;牌楼上方正中挂着金光灿灿的“成吉思汗陵”字样的牌匾,这几个字是由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于1985年6月在京题写的。去往陵宫步道中段广场上,耸立着成吉思汗骑马铜像,高6.6米。这座铜像,是根据成吉思汗西征时途径鄂尔多斯,留下的一段永恒的故事铸造的。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陵宫由正殿、后殿、东殿、西殿、动过厅、西过厅六部分组成。陵宫建筑面积1691平方米。正殿高24.18米,东西殿高18米。乳白色的墙壁,朱红的门窗,金黄宝顶、蓝色云图,辉煌夺目,独具蒙古民族特色。陵宫建筑形状,象一只展翅飞翔在苍天与大地间的雄鹰,象征成吉思汗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成吉思汗陵宫不仅保留了草原上的蒙古包和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形状特点,而且结合了汉民族建筑风格,极具创造性,成为现代蒙古民族代表性建筑。
陵宫正殿里,雕有金色盘龙的八根柱子支撑着的古朴典雅的正殿,象是金顶帐,又像是皇宫。在正面中央有一尊高达4.3米的成吉思汗汉白玉雕像,充满着崛起于马背上的历史伟人震撼山河的恢宏气度。陵宫后殿,也叫寝宫,安放着三顶灵包,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几位皇后灵柩,是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组成部分,中间灵包安放着成吉思汗和孛儿帖皇后的灵柩,右边灵包供奉着忽兰皇后灵柩,左边灵包供奉着古日别勒津皇后灵柩。陵宫西殿供奉着成吉思汗八白宫组成部分吉劳(鞍辔)白宫、胡日萨德格(弓箭)白宫和宝日温都尔(圣奶桶)白宫。陵宫东殿安放着一座灵包,灵包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季子拖雷和夫人额希皇后灵柩。陵宫西过厅陈列着成吉思汗时期的部分珍贵文物和“成吉思汗丰功伟绩”壁画。陵宫东过厅陈列着成吉思汗陵上供的部分银制祭器和“成吉思汗子孙们的伟业”壁画。在成吉思汗陵宫大院内,陵宫右侧是成吉思汗战神——苏勒德祭坛。
成吉思汗陵鸟瞰
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原意
成吉思汗陵的前身,即成吉思汗八白宫,是指祭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和圣物的八顶白色宫帐。成吉思汗八白宫是历史伟人成吉思汗的象征,是供奉成吉思汗英灵之地,是全体蒙古民族崇拜的“总神祗”;是十三世纪大蒙古国(蒙古汗国)及元朝以来,中国历代政府和全体蒙古民族一致公认的正式祭祀成吉思汗的神圣地方;也是各族人民祭祀、拜谒世界伟人成吉思汗的神圣地方。成吉思汗陵(八白宫)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蒙古民族草原传统文化之结晶,是祖国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成吉思汗遗体葬之何地,他逝世后,建立奉祀之神八白宫,世代守护、祭祀并相传至今是无疑的。成吉思汗时期信仰萨满教的蒙古人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去世后,灵魂永存。成吉思汗逝世时,他身边的人们取下一把骆驼额头上的绒毛,吸受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留下他的灵魂,放进银制灵柩,与成吉思汗画像一同安放在白色鄂尔多(宫帐),进行供奉。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的前身。
蒙古人崇拜天地,崇拜大自然。人去世后,使遗体与大地、大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对陵墓看得很淡,而非常重视对灵魂的祭祀。因而,对蒙古民族而言,陵墓与灵魂是分离的。按蒙古人传统习俗与观念,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就是成吉思汗的象征,比起他的葬身陵墓更为重要。座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在蒙古人心中仍然是祭祀成吉思汗神灵的宫殿,而不是陵墓。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的鄂尔多斯部及达尔扈特人,至今把成吉思汗陵不称为“陵”,而一直尊称为“伊金霍洛”(圣主的院落),“圣主的庙”。1
历史上的成吉思汗八白宫
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历史迁徙
成吉思汗去世后,建立白色宫帐,将象征成吉思汗灵魂的灵柩、画像和遗物等安放在宫帐内,进行供奉。这一祭祀形式,由成吉思汗子孙后代及守灵的鄂尔多斯部代代相传,一直延续。供奉成吉思汗的白色宫帐,最初称“总神祗”或“奉祀之神”。15世纪,随着鄂尔多斯部的南移,在漠北的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也迁至鄂尔多斯,与已在这里的成吉思汗白宫合并,形成多个白色宫帐。北元时期,将全体蒙古的“总神祗”称为“八白宫”或“八白室”。
由于历史的原因,成吉思汗陵近七百年来辗转于大漠南北,至明中叶移至鄂尔多斯供奉至今。明代天顺年间,鄂尔多斯部入驻并长期占据河套,鄂尔多斯因此得名。八白室(成吉思汗陵)随之迁来,由鄂尔多斯部的济农负责供奉。1468年,蒙古贵族共推巴图蒙克为可汗,即达延汗。达延汗派他的三儿子巴尔斯博罗特驻鄂尔多斯部负责统治右翼三万户,这便是鄂尔多斯部封建立主的始祖。明万历年间,博硕克图济农接受三世达赖喇嘛灌顶,开始兴建喇嘛庙,万历四十一年,喇嘛庙建成,名叫乌罕巴达拉奇苏木,即王爱召,八白室就供奉在附近。明末,鄂尔多斯部归附后金。清顺治年间,蒙古各部实行盟旗制度,鄂尔多斯设立伊克昭盟,下设七旗。伊克昭盟第一任盟长多罗郡王—额璘臣济农,由于封地在郡王旗(伊金霍洛旗),却得到王爱召祭祀,故而,他就把八白室迁到了郡王旗的伊金霍洛。
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避开战乱,成吉思汗陵移至甘肃省兴隆山,1949年移至青海省塔尔寺,1954年,内蒙古人民政府派迎陵团将成陵请回故地,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拨款新建了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纪念性陵园,即今天的成吉思汗陵,于1956年落成。
成吉思汗八白宫的文化价值
成吉思汗八白宫保留着十三世纪蒙古王朝的宫廷文化、帝王祭祀文化。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鄂尔多斯部及达尔扈特人,把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神秘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成吉思汗八白宫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民族传统文化之结晶,成为蒙古民族历史文化摇篮和祖国民族优秀文化宝库。2
成吉思汗祭典
成吉思汗陵,史称“八白室(宫)”,形成于元朝年间,历代有鄂尔多斯部担负着守护管理的重任,其中达尔扈特人专司祭祀供奉之职,完整的保留了独特的成吉思汗祭祀和蒙古族古老的文化习俗。成吉思汗祭奠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每次祭奠都有其特定的内容、程序和时间,八百多年不变一直延续至今。每年的四季大祭尤为隆重,特别是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的春节大祭是全年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祭祀仪式。每到祭日,牧民们不远千里而来,将纯洁的奶食、肥硕的羊背子摆放在成吉思汗陵柩前,虔诚的祈祷大汗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盛、六畜兴旺、平安吉祥,达尔扈特人高颂着“圣主颂”等古老的祭文。整个祭奠庄严肃穆、散发着古老的气息。1982年,成吉思汗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吉思汗陵祭奠
成吉思汗陵祭奠仪式
注释:
1.2:旺楚格:《成吉思汗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来源:鄂尔多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