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与一位家长讨论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这个孩子因为写得慢,经常挨老师留。
家里人很在意这件事,为孩子的书写速度着急。结果,孩子也为此感到难堪。她明明是被留下来写作业,却掩饰说是留下来帮同学的忙或者是记作业。
我问:对于挨留这件事情,要不要如此关注呢?妈妈说:我的想法是,让她意识到错误,才会改啊!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才能改正错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是否有另外的可能呢?
如果仔细推敲,“慢”和“错误”并不能完全划等号,这个问题在后来的咨询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在这里,我继续沿着妈妈的思路追问:
以慢这件事情来说,你们已经多次让她意识到错了吧?甚至她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挨留了。那么,改的效果怎样呢?
很显然,这正是妈妈苦恼的地方。我提了另外一个问题:
假设我们发现孩子慢,但从来没告诉她。而是设法肯定她、调动她,让她不知不觉变快,是否更好呢?
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难度,其实并不难。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慢,她也总是关注这个“错误”,并不断发现慢的证据。那么,孩子就确信自己是个“慢小孩”。
如果家长老师总是注意这个缺点,总是批评她。那么,就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论断。
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问题所在,却“屡教不改”呢?因为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这样慢!
也就是说,孩子接纳了“慢小孩”这个标签。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心理动力。就算我们施加压力,让孩子变快了。但是,她心中的自我形象,还停留在“慢小孩”的阶段。
相反,我们不妨来设想另外一种可能:关注孩子写得快的时刻。
比如,昨天她用了13分钟,就抄写完好几个句子。那么,这时候,我们要是肯定她快。孩子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并不觉得快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此时她更关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会从中总结自己快的经验。
比如,写的时候,尽量做到专注。或者一眼多看几个字,这些方法,会用到下次的作业中。她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快。并且,一切都水到渠成。她不觉得这是多困难的事儿。
恰好妈妈说了昨晚的一个情况:“她在抄句子的时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话一句话地抄,别一个字一个字地抄!这样太慢了!她虽然照办了,但是很不高兴。”
妈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但语气中隐含着责备,强调了孩子的慢。结果呢,孩子虽然照办,但很不高兴。
我建议妈妈换一种方法。用商量的语气对孩子说: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还知道一种更快的办法,你愿意试试吗?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一定会发现这样更快。如果不愿意,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那今天还是用你的办法,妈妈帮你记时间,看你平均一分钟抄几个字。明天,咱们再试试另外一种办法,看看一分钟抄多少字。然后,选一个你喜欢的办法。
妈妈说:不错,别说孩子,大人也愿意听啊!孩子应该具有与大人一样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原来没意识到这点!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节的时候,4岁的小外甥总是抢着接电话。他拿起听筒,扯着嗓子问:你谁啊??显得非常不礼貌。不让他接电话,他就哭鼻子。
于是,我便问他:你想接电话,是吗?他说“嗯”。我用柔和的语气对他说:接电话不能这么大声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话。你学会了,家里所有的电话都由你来接,好吗?
小外甥很懂事地点点头。我教他的三句话分别是:你好;你找谁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
考虑到小外甥才4岁,我教他的话尽量通俗好记,没用“请问”、“稍等”这些词。小外甥重复了一遍,我们便放心地让他接电话了。
开始的几次,我比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电话的人一定在想,这是谁家的小孩呀?这么懂礼貌。还这么会说话,都能帮大人接电话了,真能干!
小外甥虽然没说什么,但明显很受用。接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家里的电话,基本都是找二舅的。二舅的朋友和学生都特别多。
从除夕开始,电话就响个不停,小外甥便成了极其敬业的接线生。去拜年的人,都夸奖他,他干得可带劲儿了。
我去好朋友家吃饭,往二舅家打电话。电话那边,传来小外甥稚嫩的声音:你好,你找谁呀?那一瞬间,感觉特别好。我心里也特感慨,就教了他一次,他却一直在坚持。
由此看来,只要方法对路,改变孩子的行为是很容易的事情。
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本来就是慢。但我们换个角度,没有出现“慢”这个词,也能很好地调动孩子。
小外甥扯着嗓子问“你谁啊”,也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我们回避“没礼貌大家都不喜欢”之类的大道理,也能让他变得有礼貌。
我接触的许多家长,往往对孩子的错误如数家珍,对孩子的进步却视若无睹。仿佛戴了一副有色眼镜,专门筛选孩子的错误。
我想,他们的深层逻辑,一定是“发现错误,才能改正错误”。我相信,他们的本意也是想帮助孩子。结果,错误越发现越多,却没改了几个,错误最终变成了“顽症”。
这很容易解释,就算我们没看到孩子的进步,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过。
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体会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结果,不但没有认可,甚至都没被发现,得到的却是不满和批评,谁还肯继续努力呢?
我们盯着孩子的错误,是想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事实上,却人为地增加了阻力,消解了孩子内心的动力。
我们不妨换一副眼镜,去发现孩子的进步。也就是说,我们筛选出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强化”。
孩子做出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馈。那么,他更愿意去重复这个行为。在不断的重复当中,孩子就会不断进步。
哪怕是成年人,也喜欢在成功中学习,并保持成功状态,孩子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