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章碣写过一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祖龙,指的是秦始皇。他要表达的意思是,秦始皇为了万世基业,焚书坑儒,搞愚民政治。但是,时间不长,天下就大乱了,而推翻秦帝国的,恰恰是不读书的刘邦和项羽。
这首诗流传千年,似乎成了历史的定论。其实,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刘邦和项羽,在不读书方面,表面上似乎没有区别,但是,在对待读书人的态度方面,却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项羽不读书,是出了名的。项羽从小跟着叔叔项梁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项梁给项羽请来了老师。可是没几天,项羽就把老师赶跑了,他还自以为很有道理:读书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能记个姓名,我现在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看出,项羽终其一生,对读书意义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刘邦夺天下的三大谋臣中的两位——张良、韩信,当年全是项羽的手下,但后来他们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跟着项羽走的大知识分子,只有一个范增,可最后也让项羽气跑了。项羽打进咸阳以后,放了一把火,把秦朝的宫殿烧了个精光,中国的文化典籍惨遭劫难。项羽做完这件事,就要回到他的老家彭城去当“楚霸王”。这时候,有个叫韩生的谋士劝他,咸阳有山河之固,易守难攻,沃野千里,是定都的好地方,不应当放弃。但项羽说,人富贵了,不回家显摆显摆,不是和衣锦夜行一样吗?韩生感叹,人家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看来的确没错。项羽听到后,把他放到锅里煮了。
项羽直到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之前,还不觉悟,说是天意的安排,所以,后人写了很多诗讥讽他。司马迁评价他:凭着一己的勇力,而不学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死到临头还不觉悟。
刘邦也不读书,但他和项羽截然不同。首先,是因为他家里很穷,没有条件读书。史书上记载,他的老父亲名字叫刘太公,就是说连个名字都没有。刘邦不读书,还出于年轻时候的胡闹,一个典型事例是他拿着儒冠当尿壶用。但是,他对读书的意义、理解程度绝非一般读书人所能达到。刘邦夺得天下以后,论功行赏,也让大家总结历史经验,大家争得七嘴八舌,但刘邦一锤定音,成为千古绝唱。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大知识分子。张良的父亲和爷爷等,五世为韩王的宰相。张良其人,胸怀大志,饱读诗书。我们知道,当年黄石公授张良一部兵法奇书,让他受益终生,他为刘邦屡献奇谋。萧何这个人,是当年刘邦家乡的县衙门秘书长一类角色,知道书本的用处。进了咸阳,别人大都去抢珠宝,只有萧何去抢书籍图册。韩信自然更是胸中装着兵书的人。
这些出身高贵、学识渊博的人居然都会为刘邦所用,并死心塌地地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不能不说是刘邦的个人魅力和知人善任,以及尊重读书人。作为一个领导者,自己最好能读书,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知道书本的用处,知道读书人的作用,用好读书人。刘邦不读书,但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所以能够战胜群雄,夺得天下。坐了天下之后,当时的大儒叔孙通找到刘邦,要为他制定礼仪,他马上就接受了,儒生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不读书的刘邦骨子里的东西。
举报/反馈

软妹奇遇记

3.9万获赞 1万粉丝
一观天下奇闻,分享奇思妙想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