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写:新京报田超
新媒体编辑:田偲妮
本文图片摄影:王昊宸
鼓楼西版《晚安,妈妈》近期刚结束在北京、昆明的演出,或许很多观众不知道,剧中扮演母亲塞尔玛的雷瑞琴老师是临危受命,紧急救场。此前主演林荫宇老师因为家人突然生病而无法完成演出,她给观众写了一封信表达歉意,并相信从事45年戏剧事业、中国国家话剧院资深演员雷瑞琴会呈现“一个另样的有特色塞尔玛”。
林荫宇老师信件截图
剧中扮演女儿杰茜的刘丹说,雷瑞琴和林荫宇老师的表演风格是一致的,只是人物的状态不一样,“雷老师给我的感觉,让我更容易怜悯这位妈妈;跟林老师演时,感觉妈妈和女儿的情感隔阂更强烈一些。”在演出后,新京报邀请两位主演做了一次对谈,看看她们心中如何理解这对母女的情感。
故事梗概
话剧《晚安吧,妈妈》由美国作家玛莎诺曼创作,故事发生在一个周六晚上,一对母女像往常一样的生活,但不同的是女儿要在当天晚上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为自己设置了自杀倒计时。
这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戏剧,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像是提线木偶在生活,却没有意识到。剧中的女儿早已意识到自己是在没有灵魂的活着,但又无力改变。妈妈认为生活本该如此,但通过女儿想要自杀这个事实,却让她一步步思考生命的意义。
刘丹 x 雷瑞琴
伤心只是戏的表面
深藏的东西最为丰富
刘丹
这部戏留给您准备的时间很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的?
雷瑞琴
困难还是来自于对人物的理解。妈妈应该是怎样的心理状态,那种层层递进、慢慢剥离,需要较长的时间慢慢寻找,但是我们没有慢慢捕捉的过程。这个戏是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包括开场那种平静也是有一个暗流。女儿第一次提到枪,从妈妈对枪的态度就要考虑到那种“抵触”。
这个戏你演了两轮了,每次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刘丹
女儿这个角色,我确实有好多弄不明白的问题。当她决定去死的时候,把好多问题想明白了吗?我觉得没有。她有太多的困惑,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她都没办法给一个交代。每一场演出,同样的台词感觉都不一样。这个角色情感线里的伤心难受其实是表面的,内里还有很多丰富细致的东西,可以无限制的追究下去。这种不确定的,深藏的东西,是我演《晚安,妈妈》非常喜欢的地方。这次演出,我觉得要牢牢的记住这是最后一天,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她希望自己最后的时刻怎么度过?不像之前老是为一些细碎的事情纠结,我就好开心。
您演完之后与刚看到剧本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雷瑞琴
我刚拿到剧本时,林(荫宇)老师就跟我讲“剧中的女儿为什么自杀,她自杀怎么不悄悄的呢?为什么要告诉妈妈,妈妈应该怎么表现?”等等。这部戏引起我思考的地方是,自杀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次演出等于重新学习了一下,重新认识自杀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演这个戏太累了,心累,我没想到这么大年岁要经历一场这样的心路历程。我一直在压抑,焦虑怎么演,如何探索妈妈的内心,妈妈是种什么样的状态面对女儿。一方面是理解妈妈的内心活动,另一方面是怎么捕捉表演方式。整部戏就两个人,也没有其他事件在进行中,一上来就是要自杀,剩下整个心理过程都要妈妈自己去寻找,要有一个准确的表现方式。
有过叛逆期的人都会理解这部戏
我也想过自杀
雷瑞琴
昨天晚上有个小姑娘看完后拉着我的手说,“你演的真好,我流泪了。我和杰茜有同样的遭遇,我现在走出来了。”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她妈妈跟她说的话,跟我在戏里说的一样,比如“我每天跟你生活在一起,我怎么就没有看到你痛苦,想不到你要自杀呢?”她听到这里的时候就特别难受。剧中的女儿杰茜跟你的年龄有些相近,也会勾起你以往的一些经历吗?
刘丹
我觉得有过叛逆期的小孩都能理解。每个人活着都会遇到人跟自己的关系,跟外人的关系,还有对自己的追问,以及遇到外部碰壁时候的处境。我也考虑过死亡、自杀,有一段时间痴迷于跟痛苦有关的戏,因为人活着痛苦是没完没了的,我不知道与痛苦和解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看到的别人开心是人前的,还是他一直这样。比如我们看到江歌案,就什么都干不了,只能转发朋友圈,会觉得生命特别悲哀。我会觉得人之间多给一点温暖才会更好,但是现实不这样,包括我自己也会这样,甚至还会给自己找理由。这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我们每天都是相互影响。我不想把戏中的这个“女儿”演成一个癫痫病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特别不正常的东西,如果我们能面对这个东西,才有可能有一点点改变。我觉得我与这个人物有心里连接,这多多少少也会链接更多的人。
雷瑞琴
我身边都是快乐的人,生活中的人也难以借鉴,我有时会不理解这个女儿。我觉得生活都有困扰,但是没有过不去的坎,我生活态度非常积极。但是遇到昨天晚上那个拉着我的手的小姑娘后,我才想到,原来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孩子啊!长这么漂亮,怎么会觉得生无可恋呢!不过,对女儿的感觉我是有可借鉴的,跟这个年纪“女儿”的交流,那种体验是很真实的,比如烦躁不耐烦,即便是奉劝也可能是不耐烦的。
专访雷瑞琴
老一辈演员的魅力在台上
不在台下
新京报:今年是你从事戏剧事业的第45年了,最初怎么走上表演这条路的?
雷瑞琴 :这个说来可话长了,我从小就喜欢表演、文艺,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上台扭秧歌儿。就是我个人的喜好,当时在学校的宣传队,考中戏是两万多人中选了我一个。我家是顺义农村的,跟你说实话,我考中戏之前都不知道话剧是什么?中戏的老师下去招生,觉得我行,把我挑来的,可能我个子比较高,然后我从农村到县里去考,真是一张白纸。
新京报:40多年前演话剧跟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雷瑞琴: 我们到剧院就是拼命的工作,演各种各样的角色,练功,演出。那时候七几年还没有电视,舞台剧特别火,一票难求。第二天演出,头天晚上就有为了买票排队的观众。但是到了80年代,慢慢电视一普及,舞台剧就萎缩了。这些大起大落,我印象挺深的,原来话剧演出是走到哪儿都受欢迎极了。
新京报:你觉得成为一个好的话剧演员,最重要的什么?
雷瑞琴: 这个很难回答,所有的演员都是好的话剧演员,我为什么这么说?只要肯来演。但是你所具备的条件,只能反映在你塑造的这个人物上,如果这个人物是成功的鲜明的,你就是好的话剧演员。
我们所谓的“好条件”——外形漂亮、声音好,但是如果你演戏木讷,角色不成功,你能是好的话剧演员吗?咱们老一辈话剧演员,走在大街上都没人回头,但是上台之后那种魅力,你想象不到,你说他们有没有好的话剧演员的条件?
我不敢说这个问题有标准回答,用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就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演员要善良、单纯、真诚。
专访刘丹
演员在台上
不要那么急于表达自己
新京报:之前在日本待过一段时间进修?那段经历对你理解“表演”有什么影响?
刘丹 :是在1995年参加中日韩戏剧节,当时日本导演太田省吾排一部戏希望中日韩三国演员来演,叫《水之驿站》。这部戏没有台词,步伐的节奏是从能剧传统里提炼出来的,特别的缓慢。他让你知道舞台是一个特别有仪式感的场所,当你站在舞台上,你是那么重要。个体生命能在舞台上张扬出来,这是我第一个茅塞顿开的东西。
我接触的日本人都特别特别安静。学习经历告诉我们,戏要有“冲突”,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深入去找内心的冲突。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希望自己在台上安静,演员在舞台上不做什么,特别难。这一点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不要那么急于表达自己,而我们都是善于表达自己。
新京报:这几年看你在鼓楼西演了多部小剧场的戏,为何钟爱小剧场?
刘丹: 第一次在鼓楼西看《枕头人》,我就觉得,“啊,他们敢选择这样的戏在小剧场演”。后来我就又看了几个,很喜欢。我喜欢他们选择的剧本,很合适这个剧场演,后来跟羊朵交流多了,就合作了几部。
其实,我也喜欢大剧场,大剧场也有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感兴趣的是怎么把日常生活中的感觉表现出来,它既不是电影,也不完全是戏剧,那个度挺有意思的。
新京报:平常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刘丹 :我一直很喜欢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还有贝拉塔尔的电影。我觉得他真能把演员调整到那种自如的生活环境,才开机。演员怎么才能到这个状态?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
我最近喜欢上了看相扑,我先生很喜欢看相扑。我排练完很累,回家也很难放松下来,就跟先生一起看相扑。当两个人是对手的时候怎么面对呢?他们的身体在碰撞的时候,最终还是精神的东西。看到好的相扑比赛,不亚于看一个舞台剧。
输入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