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园
1
2001年,伍秉鉴被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列为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人之一。其中六名中国人上榜,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此文颇不严谨,宋子文的所谓“富裕”已被中外学者证实为战时日本捏造的谣言。
伍秉鉴(1769—1843),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泉州晋江安海,生于广州。他的父亲伍国莹曾是十三行总商潘启官的账房先生。
伍秉鉴所创立的怡和行品牌与积累的巨额财富一直是个谜。相关记录很少。伍秉鉴的朋友、美国商人亨特在1882年出版《广州番鬼录》一书,记载了伍秉鉴经商生涯的一些珍贵信息,至今,大部分关于伍秉鉴的文字记录,都能看出与此书有关。
首先是财富:
浩官(伍家经商用名)究竟有多少财产,是大家常常谈论的话题;但有一次,因提到他在稻田、房产、店铺、钱庄,以及在美国、英国船上的货物等各种各样的投资,在1834年,他计算一下,共约值2600万元。
这里的2600万元的“元”多被解释为一两银子,据恒慕义(Arthur William Hummel)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这里的“元”应为西班牙银圆。后期称“鹰洋”。
其次是他的豪爽:
……W先生的账目和浩官的进行核对,浩官得到有利差额共计7.2万元。而这笔钱,他只收取一张期票,并将其锁在保险箱里。有一天,W先生去拜访他这位中国老友,老友说:“你离家这么久了,为什么不回去?”
W先生回答说他不能回去—他无法注销他的票据,只是此事阻碍他。浩官立刻把账房叫来,并命令他把库房内装期票的那个封袋拿来。把W先生的期票拿出,他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他接着把期票撕碎,将纸片扔进废纸篓,并说;“好了!一切取消;你可以走了,请吧。”
尽管笔者对19世纪国际贸易知之甚少,但根据伍秉鉴的其他商业行为判断,这并不意味着伍秉鉴放弃了债权。因为伍秉鉴经常给予他的商人朋友提供赊账、无担保投资。阅读19世纪相关经商资料,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伍秉鉴时代的商业信用与商业道德被我们低估了。而所谓经商的诀窍、计谋与布局被我们高估了。刚出版的《黄金圈住地》一书作者也觉得伍秉鉴的慷慨被浪漫化了。伍秉鉴后期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保险业务,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显然成功并非依靠慷慨。
伍秉鉴的成功是其品牌的成功。尽管伍家贩卖的武夷茶的质量世界第一,但武夷茶从福建到达广州,要历经山路、陆路与水路,明朝人说“茶性淫,易于染着。区论腥秽有气之物。不得与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襟”。据记载,要保证质量,茶箱只能由没有味道的枫木制作。这只是诸多技术中的一种。
伍秉鉴的全部商业秘密无人知晓。我们知道的是,在欧洲,茶叶包装上有“怡和行”的标志,就会被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怡和行”的茶叶最贵,但被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优先抢购。
就在不久之前,任何商业上的成功都还被我们解释为对生产链上从业人员的残酷剥削,越残酷就越成功,仅此而已。而东京大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研究员陈慈玉的研究表明,十三行的全球化商业活动,极大提高了福建茶农的收入。
十多年来比尔·盖茨、乔布斯、巴菲特等商业名人让我们对商人的看法稍有改观,并因此对中国商人有更高期待。但实际情况是,比尔·盖茨、乔布斯、巴菲特等人,只是伍秉鉴的后继者。
我们这个民族在很早就有了伍秉鉴这样的商业奇才,令人扼腕的是,清政府并没有善待他与他的品牌。19世纪后半叶,中国茶叶从顶级奢侈品一落千丈,沦落为极差信誉的农产品,就是伍秉鉴去世后不久的事情。
伍秉鉴去世后,中国囤积的大量西班牙银圆迅速流出,之后的清政府赔款由成色不一的银两支付,计算颇为狼狈。
19世纪广州十三行的茶叶商行。
2
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中说:
浩官的家族,曾经长期在武夷山种茶,大约是1750年,在限定广州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之后不久,他们才首次到广州来(这是他自己经常对我谈起的)。
这段记忆显然不太准确。
据《伍氏入粤族谱》记载:伍氏入粤的始祖是伍朝凤(1612-1692),字灿廷。由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安海乡迁至广东省城广州以商业兴家。
伍国莹是伍朝凤之曾孙,字明石,号琇亭。家谱除记述其有四子—秉镛、秉钧、秉鉴、秉等简单情况外,无经商具体记述。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则记述了他的有关情况:伍浩官一世在1777年曾售熙春茶100箱、生丝112包给英商,但当时尚未设行成商。
据传说,伍国莹在广州街头卖过甘蔗。在广州炎热的街头,四处奔波的潘启官在买甘蔗解渴的时候听出了乡音,于是建议福建小老乡到自己的商铺做事。
伍国莹后独立创业。浩官的商名取自“伍秉鉴”的小名“亚浩”。
据历史记载,1785年8月1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托商人在十三行购买的货物清单中就有“一盒散装上等熙春茶”。而这家商行极有可能是伍家的“怡和行”。因为美国商人就是伍家赊账与各种优惠扶持起来的。
有论述认为最初美国经济就是依靠十三行而发展起来,如埃里克·多林写的《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一书里讲,美国人建国不久就开始与中国进行热络的商业往来。为了买中国的茶叶,他们几乎砍光了夏威夷和斐济的檀香树,杀光了太平洋上所有的海豹和海獭,他们继续在全世界找海豹,于是发现了南极……
据可信的《黄金圈住地》一书披露,美中毛皮交易的比重没那么高。
表面上,伍国莹打下基础后,伍秉鉴顺利接班,于是成为全球首富。但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
伍国莹创业之路并不简单,最初伍国莹选择进入盐业。
我们从《红楼梦》里可以知道,当时最挣钱的行业无非就是两淮巡盐御史、江宁织造、皇商。曹家就是江宁织造。薛蟠就是皇商,是比十三行权力更大的官商。不过薛蟠很少去广州,生意由专人打理。林如海就是两淮巡盐御史。所以,伍国莹的选择有他的道理。
但隔行如隔山,进入盐业的伍国莹巨亏。在潘启官的帮助下重新进入十三行。伍国莹在1787年因一点银钱纠纷,被英国东印度公司一艘船的会计软禁多日。
1788年潘启官去世,东印度公司对他的评价是“彼陷于绝境者多次,然卒能自拔,可见其伟大之魄力与手段”。
这一年伍国莹由于经营不善,“欠海关税和其他税捐甚巨”,在这一年携款潜逃了。
十三行幸存下来的仅两家商行,潘家因为“其伟大之魄力与手段”存活,伍家因“携款潜逃”而存活。
在清政府贪腐官员敲诈勒索之下,在乾隆为了个人面子,让十三行商人加倍赔付洋人的政策之下,行商纷纷破产。
伍国莹不像其他行商束手就擒,家产被充公拍卖,家人被流放伊犁。他反抗贪腐清朝的举动是史无前例的,固然很有胆色,但也具有极强的技术性。
1793年,伍家重新回到广州十三行。
但伍家从1788-1792年之间的这五年神秘经历,无人知晓。
据《暗战1840》等书的资料,伍家与海盗张保仔有联系。
电影《加勒比海盗3》中频频出现的中国海盗中就有张保仔与郑一嫂。郑一嫂这个今天中国人有点淡忘的女海盗一直是国际名人,博尔赫斯专门写过一篇小说《女海盗金寡妇》,原文The Widow Ching中的Ching显然应该翻译成“郑”。
《黄金圈住地》一书中引用美国商人的看法,认为浩官是一位行事谨慎且胆小怕事的人,他们称他为“the timid young lady”(娇羞娘),显然这些颇具海盗气质的商人们一直眼拙,完全没有发现浩官身上隐藏的真正的海盗气质。
3
在伍秉鉴之前,是他哥哥伍秉钧支撑了伍家。
1793年,伍家结束了逃亡生涯,施施然回到了广州!为了不那么张扬,伍秉钧以“沛官”为商名开始经商。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的作者美国人马士显然不太懂中国国情,他用平淡的语气一笔带过此事:
“‘沛官’作为保商首次出现是在1793年,他承保的第一艘船是‘印度斯坦号’,后来则在公司交易上占有大的份额。”
在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的乾隆朝,这个犯下重罪的家庭堂而皇之地重新开张,他们承保的“印度斯坦号”是谁的船?是马戛尔尼勋爵的。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了包括这首船的船队去觐见乾隆皇帝。
伍家安全回到广州,并一举做成了全世界最瞩目的承保生意并从此东山再起。这是伍家的第二个谜,至今没有人能解答。
此后伍家“签订茶叶合约及交货则提到沛官,而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称为浩官”。也许是因为,与外国人交往无所谓,但经商中“浩官”如果被朝廷注销则损失太大,但换商品名会带来一定损失。
潘启官之子潘有度担任总商之后一直推脱。三代培养一个贵族的说法是正确的,潘有度之子潘正炜又名号听颿楼主人,鉴赏家。其实潘启官二代潘有度已文人化,著述甚多。
1801年,伍秉鉴接手总商的位置,也许风险已过,重新启用了“浩官”商名,很显然“浩官”在欧美市场的号召力更强。他虽然是伍浩官二代,但没有滋生文人气质,很愿意做一个商人。
与潘家的见多识广、语言能力强不同的是,伍家特别会算账。东印度公司员工记得有一次与浩官核对一个大数目钱款的利息,伍秉鉴仅沉思片刻,就心算出一个数目,与东印度公司会计的计算不差分毫。
伍秉鉴对美国商人特别友好,可能也是估算出:对目前英国一家独大的国际局面来说,美国的崛起对中国更有利。
亨特记载过一个故事:来自美国的C船长指挥的船上载有大量水银。当时水银价钱跌得很厉害,货物卸上岸存放在浩官行里,C船长提出按市价收购。
交易季节即将结束,每天都有新茶到达,水银却无人问津。若以当时的价格售出,所得款额买的茶叶装不满船舱。同时,消息称纽约茶价上涨,显示可获大利。
C船长决定不再等待,准备将水银售出尽快“结账”,立即收购茶叶。浩官对他说:“老友,你将得到满载的货物回程,我来供贷给你,你可以在下一次付款给我—你不必烦恼。”
一切都安排妥当,船开始装货。结果装到一半时,浩官通知船长说,由于北方各省商人突然急需大量水银,所以他按照目前的价格清算这批货物。由于承托人方面的这一慷慨行为,使C船长得以满载货物而归。
伍秉鉴的这种对他人极为有利的“算账”方法,轰动了波士顿、纽约和其他美国港口,成为在美国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其实,伍秉鉴本人就是东印度公司的债权人。他讲信用,他也与讲信用的人来往。谁有信用谁没有信用他一目了然,这种“计算”能力应该无人能及。他不仅为在伊犁流放的商人提供生活费,还提供大量的借款给仍在广州的十三行商人。
4
世界并不平静。中国特有的高品质茶叶是十三行的核心产品,中国独享此丰厚利润长达百年,全世界植物学家都试图引种茶叶,包括当时最伟大的植物学家林奈。
“1843年7月6日,从英国启程四个月后,中国的海岸第一次进入到我的视线当中。”这是英国茶叶大盗福琼在他的《两访中国茶乡》一书中的第一句。
据学者胡文辉考证,早在17世纪末,德国博物学家、医生A.雷克已从日本将茶籽带到爪哇,并培育成功;19世纪前期,荷兰人贾克布森六赴中国,最后一次更在清政府悬赏其首级的情形下,带回700万颗茶籽和15名工人,成就了爪哇的茶业。即便在英国人这边,在福琼的中国行之前近20年,乔治·詹姆斯·高登、查理斯·加尔夫(传教士)就已得到总督威廉·班庭克的强力支持,赴华并购买到大批武夷山茶籽了。
1834年4月21日,英国茶叶委员会派委员会秘书高登前往福建采集茶籽,运回印度种植。
叶檀在《250年前的中国首富》一文中披露,英国重金聘请中国茶农去阿萨姆传道授业。中国商人进行了血腥的抵抗,首批前往阿萨姆的17名中国茶农全部被刺杀。
有学者猜测,这次暗杀活动,一定是在国际贸易中长期保持警惕心、有能力策划并实施的人,显然非伍秉鉴莫属。在颟顸无能、醉心贪腐的政府之外,伍秉鉴的眼线遍布东南亚,维持着国家的财政收入。
1836年,阿萨姆生产出首批红茶。
1839年1月10日,阿萨姆茶在伦敦的民辛巷(Mincing Lane)拍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十三行歇业。
1843年,伍秉鉴去世。五口通商口岸中有厦门、福州。英国的自由商人可直接去福建茶山与茶农交易。价格当然比之前十三行的茶叶便宜很多。在茶山上,除了商人,随之而来的还有福琼。
他什么都见到了:茶农为了赚取眼前利益,“绿茶染色,红茶掺土”,更有甚者,一种叫“绿茶阴光”的假茶,里面掺和滑石粉。
据周重林《茶叶战争》介绍,这个制茶“机密”被福琼披露后,华茶被驱逐出英国市场,厦门茶更成了低劣的代名词。福建茶的价格已经低到印度茶价的25%。
中国茶没有了“怡和行”这个品牌,从此沦落为农产品。
1877年,胡秉枢撰《茶务佥载》,他仍对西方人不喜滑石粉颇有微词,认为在绿茶中加这点料是必须的程序。他提供的注意事项则是“看紧掌秤人”之类秘诀。伍秉鉴去世仅30年后,中国茶的生产理念已衰落至喋喋不休的抱怨了。
1910年,上海《大同报》主笔英国人高葆真总结了华茶由盛而衰的原因,林林总总,其实不妨一言以蔽之:世间已无伍秉鉴。今天,总有人问为何7万家中国茶企不敌一家立顿,答案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