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分别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核武器。核弹是它们的统称。
首先说明的是,到目前为止,还真没有核弹被拦截的战例。
1。什么是“拦截”
所谓“针锋相对”——弹头对弹头直线迎面相撞这种拦截的方式是影视剧画面的误导。
现实的情景是,当主动进攻的导弹相对进入拦截导弹的杀伤半径之内时,拦截导弹上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即引爆破片,无数的杀伤破片,形成一个弹幕,或者撞击或者爆炸,毁伤进攻导弹的弹体包括弹头。
(两次海湾战争中,爱国者成了飞毛腿的天敌)
根据现有的技术,载体是导弹的,雷达才能够捕捉到信号数据,才具备了拦截摧毁的前提条件。
相反,不是导弹运载的,比如,核鱼雷,核炮弹和核航弹(如广岛上空飞机投掷正在降落过程中的“小男孩”)几乎无法拦截。因为目标特别小距离短,雷达几乎没有反应时间,不具备拦截的前提条件。
当然可以提前击毁运载发射它们的飞机、舰船、阵地,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2。核弹头(核弹)遭到破片的撞击或者遭到爆炸攻击会引发核爆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会引发核爆。或许导致核容器的破损,引发核泄漏;现在更不会导致核弹自身配备的“引发炸药”的爆炸。
原子弹、氢弹是否会引爆是由他们的引爆原理决定的!核弹不同与常规爆炸物,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模糊是受到常规爆炸物爆炸的影响。
原子弹引爆原理:常规特制炸药爆炸→向原子弹药(u235,固体金属)产生向心压力→原子弹达到临界值→爆炸。
氢弹引爆原理:原子弹爆炸→引发氢弹临界值→氢弹爆炸。
上述指令都是按照设置的程序完成的。现在装在核武器里的高能炸药都是顿感炸药,对外界的刺激(高温、撞击)十分不敏感。
常规轰炸或者从高空摔下不能达到上述任何一个引爆条件。
在冷战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携带核弹头的潜艇、飞机失事、导弹爆炸,但最多只发生过核弹破损。
1958年,美国载有核弹的多架B-47在机场因火灾爆炸,三枚核弹的表面被高温烤起了泡,却仍未破损。
1966年1月17日发生在西班牙帕洛马雷斯的事故。美国空军一架B-52战略轰炸机与一架加油飞机对接进行空中加油时,两机相撞。执行加油任务的KC-135加油机完全焚毁,机上4名机组成员无一生还。
B-52轰炸机机身断裂成若干截,机上3人遇难。
(美军出动海陆部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搜索行动)
B-52轰炸机机随机携带的4枚Mk28型氢弹脱离机身,坠落在距离帕洛马雷斯不远的地面和海上。
第一枚核弹落地后炸药没有被引爆,也未出现任何放射性物质泄漏。
其中两枚氢弹的三硝基甲苯引爆装置在撞击地面时爆炸,造成钚和铀两种放射元素泄漏。导致2.5平方公里(1平方英里)区域被污染。
第4枚弹头落在了地中海的某片区域。美国海军花了几个月时间,最终在离海岸5英里外的海底找到了第4颗核弹。
外媒称,如今,在这片安静的西班牙海滩上,警告标示(如图所示)仍在时刻提醒着游客不要进入可能的核污染区。
1980年,美国小石城,“大力神”洲际弹道导弹因燃料泄漏发生爆炸,3吨重的核弹头被抛到了100米外,却安然无恙。
3。如果用A原子弹轰炸B原子弹是否能引爆被轰炸的B原子弹?
答案也是不能。
铀——银白色金属,具有很好的延展性, 熔点1130℃,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自燃。
制造原子弹的核装药平时一定是存储在重金属容器中,以隔绝辐射。A原子弹爆炸时的高温高压会在毫秒级的时间内把B容器以及铀升华(固态变气态)。根据铀具有自燃的特性,会剧烈燃烧而形成化学爆炸,但是,B这种情况不是核爆。
4。核弹受到外界的撞击、爆炸,实质上摧毁了发生核爆的条件
有网友这样分析,与其说核弹是一种炸弹,不如说核弹是一套精密的仪器装置。当它受到外界攻击的情况下,意味着这台仪器受损严重,无法正常工作,无法执行核起爆的各种指令,“电脑死机了,软件硬件都瘫痪”,更加抑制了核爆炸。
(无论是在飞机、直升机、汽车,还是电梯里,“核武橄榄球”都与总统形影不离。)
综述,宁可相信有拒绝核爆的哑弹,不相信有唯二理由核爆的核弹。美国总统形影不离的手提密码箱可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