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Double-W
她感觉到了完美,但一切都结束了
【01】
《黑天鹅》可以说是一部惊悚片,也可以说是一出心理剧。
影片讲述了能够完美演绎白天鹅的芭蕾演员妮娜,为了出演黑天鹅努力发掘自己身上的阴暗面,同时也是在释放被控制狂母亲一直压抑的野性,最终导致精神世界崩溃,“黑天鹅”降临的故事。
《黑天鹅》所想要表达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双面性。因为追求完美,“天鹅女王”身上所折射的黑与白,把原本抽象的人性实体化了。
过度的完美,执拗的追求,愈发阴暗的蜕变……精神,心理的复杂被无限扩大,还原出最原始的本我。
“天鹅湖”原本就是一个纤纤处子的公主堕落再重生,最后依然为了终止绝望而死亡的悲情故事。而天鹅的黑白双面成了整出舞剧的亮点。
影片之所以以“黑天鹅“为片名,是因为打从一开始,”白天鹅“妮娜就渴望着被黑羽覆盖,整部影片就是她实现白转黑的过程。
从家里无数面镜子到地铁车窗上的倒影,再是舞团的梳妆镜,她无数次见到黑色的影像,那是臆想的现实折射,是电影无数次拿来刻画人物内心的道具。她在幻想中见到了邪恶阴暗的自己。
从心底,她渴望释放,渴望堕落,但她一再拒绝自己的内心,最后打破镜子,释放镜像反面的黑暗本性,杀死的便是纯洁的正面影像。
【02】
片中的几个线索人物:母亲,卢莱,莉莉。母亲在片中一直都是一身黑衣,强势,果敢,保护欲过剩。
有这样的母亲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妮娜粉嫩,纯洁,怯弱且禁欲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许,那根本就不是她的全部,她一直在压抑着另一面。
过份的保护和掌控使妮娜从骨子里渴望逃离,但习惯与懦弱使她被困在那个粉色甜美的小卧室——她本可以就这样过完一生。
但卢莱开启了另一扇门,他为了“黑天鹅”逼迫“白天鹅”的改变,可以说,他不遗余力地促就了这次蜕变。他从来都不是王子,他是将公主变成天鹅,与黑天鹅共谋的巫师巴伦萨。
而莉莉,她是一切的源点也是终点。
她是妮娜面对镜子的另一面,是妮娜想要成为却不能成为的另一面。在酒吧中她语调低沉地嘶嘶出声,劝说妮娜吸毒嗑药,就如同伊甸园中引诱夏娃偷吃禁果的毒蛇。
唯一不同的,是妮娜吃下“禁果”之后,不是堕落,而是解放。
莉莉成为妮娜的性幻想对象。
在妮娜幻想中的那个晚上,妮娜恍惚间将莉莉幻化成了“黑天鹅”。那个黑暗的自己浮出水面,那个靡乱的夜晚就是“黑”与“白”的交替。
妮娜的潜意思开始接受“黑”的存在,她放开思想的禁锢,放开她一直保持的禁欲形象,她接纳了“她”,以一种原始本能的方式。
而就在那之后,妮娜排练的舞衣和披肩也变成了灰色,黑白的交界,隐喻她正在转变。
在影片最后,妮娜撞破镜子,“杀死”自己幻想的另一面莉莉,是因为她已经不再需要幻想,她狠戾地对“自己”的另一面叫喊:It’s my turn!
她不需要再逃避,她完成了蜕变,成了当之无愧的“黑天鹅”。
其实,完美,不过是面对更深处的自己,面对本我的另一面。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黑白”矛盾的演化。片中多次运用长镜头拍摄妮娜的行为和动作,又多次特写她的眼神,表情,及幻想中的事物。
【03】
导演想表达的就是妮娜精神世界逐渐崩溃的过程:她追求完美,逃避本我,不愿正视镜中的另一个自己,盲目地崇拜,敬畏完美,但至始至终未曾理解过完美。
不过最后,她还是感觉到了完美,打破了镜子,成为自己的另一面,但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妮娜打破平衡,任黑暗吞噬,拥抱完美的自己,迷失在了镜子的反面。
这就让我想到了向死而生的反面——“向生而死”。为了达到生的终极,愿以死亡交换。在死神破碎的雾化披风下感受完美,对一直生活在真实中无可奈何的妮娜来说,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新生。
妮娜如此渴求“完美”,正如塔罗牌中的“战车”,由开始的“逆位”———怯懦,有强敌,受挫折,丧失斗志……
转为后来的“正位”——掌握主控权,一心向前,永不回头。
可往往人们会忽视她最初的动机。
“战车”的前方是长着翅膀的圆盘,是爱希斯(Isis)的代表符号,这位埃及神话中的女神是魔力和母亲的守护神,并且是位身怀怜悯心的女神。
但不能被人忽视的是战车两侧以供驱使的斯芬克斯,两头狮身人面兽背对背,分别向自己的的方向前进——他们代表了“贪婪”和“恐惧”。
人,正是被过份的贪婪或过度的恐惧鞭策着向前狂奔。那么,妮娜的执意追求,究竟是源于“贪婪”还是“恐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