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网]
萨阿德哈里里
赵灵敏
最近,中东风波不断,仅仅在11月4日,就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沙特成立了反腐委员会并抓捕了多位涉嫌腐败的王子和部长;二是黎巴嫩总理萨阿德哈里里在访问沙特时突然宣布辞职并滞留不归。这两件事都跟沙特有密切关系,前者主要事关沙特内政,后者则是沙特近年来在中东积极进取、扩大地区影响力的举措之一,而沙特的做法,对灾难深重的黎巴嫩可谓雪上加霜。
悲催的“黎巴嫩模式”
提到中东,一般人会想到巴勒斯坦人的悲惨命运,想到流离失所被迫逃往欧洲的难民,很少有人会想到,黎巴嫩也是中东一个悲剧性的国家,而它的悲剧,和它境内特殊的宗教结构有很大关系。历史上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7至16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自公元5世纪开始,黎巴嫩境内出现了基督教的一个分支马龙派,相传由叙利亚人马龙所创,至今仍有自己的精神领袖安条克牧首。在教义上,马龙派更接近罗马天主教,但直到18世纪才正式承认罗马教皇,成为天主教的一个派别。
在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身为基督徒的马龙派一直处于二等公民地位,备受欺凌,因此当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人在19世纪开始殖民中东时,就和马龙派一拍即合:在中东穆斯林的汪洋大海里,法国人找到了一个有同样宗教背景的盟友;而马龙派则借助法国人的力量,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1943年,法国人一手策划了黎巴嫩的独立,把大量马龙派基督徒划到这个新国家里面,并主导了独立后的权力分配格局: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则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这就是著名的“黎巴嫩模式”。
但这种基于当时的人口结构进行的权力划分显然蕴藏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黎巴嫩刚刚独立的时候,马龙派基督徒占全国总人口的近60%,在权力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无可厚非。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穆斯林的出生率很高,另一方面,周围被穆斯林包围产生的不安全感也导致马龙派基督徒大量移民到西方。时至今日,黎巴嫩是世界上极少数海外移民超过本国人口的国家:在海外的黎巴嫩裔有1500万,本国人口是500万。与此同时,从巴勒斯坦等周边地区移民过来的又大多数是穆斯林。这导致黎巴嫩的人口比例很快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至于黎巴嫩现在的人口结构究竟如何,各教派所占的比例有何变化,一直以来并没有明确的官方数据。因为1932年那次由法国人主导的官方人口普查结束,并据此来分配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政治权力后,黎巴嫩就再也没有做过人口普查。按照非官方的统计,什叶派已经占据了黎巴嫩总人口的41%,逊尼派则为27%,马龙派和其他基督教派加起来,也只有25%了。如果这个比例为真,那就意味着黎巴嫩有成为什叶派国家的风险,而伊朗正是什叶派的龙头。也正因为看到了这种风险,所以尽管黎巴嫩目前的政治权力分配已经明显与人口结构不符,但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周边的阿拉伯国家,都并没有施压试图改变这一点。
各种势力的斗法场
这种四分五裂的状况,给周边国家上下其手提供了机会。多年来,黎巴嫩各派别背后都有相应的国际地区势力支持,在战略利益分配上互相牵制。这一方面使得各方互不相让,很难妥协;另一方面任何国际、地区局势的动荡,都有可能传递至黎国内,导致政局动荡。1975年开始长达15年的内战、2006年与以色列的正面冲突、2008年真主党武装与政府军的武力对抗等,都是这种复杂博弈的反映。
此次宣布辞职的总理萨阿德哈里里,其家族是黎巴嫩的豪门望族,但发迹在沙特。萨阿德哈里里的父亲是拉菲克哈里里,后者出身黎巴嫩普通农民家庭,1965年考上黎巴嫩大学,一年后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肄业到沙特工作。在转换了多种职业后因缘际会创办了建筑企业“沙特奥吉公司”,渐渐发展成中东知名的建筑承包商。拉菲克哈里里也因此发迹,成为中东富豪榜上的常客。1980年代他回到黎巴嫩,设立了“黎巴嫩奥吉公司”,并做了大量社会慈善工作。1992年10月拉菲克哈里里首次出任黎巴嫩总理,此后两次连任。2005年2月在首都贝鲁特的一次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中遇难。
拉菲克哈里里去世后,商业帝国由其4个孩子继承,政治遗产则留给了次子萨阿德哈里里。1970年在沙特出生的萨阿德领导父亲创立的政党“未来阵线”进入黎巴嫩政界。2009年11月第一次出任总理,2016年10月第二次就任。但过去一年来,萨阿德领导的政府一直处于内外交困状态。
萨阿德哈里里属于逊尼派,背后是沙特在支持,加入联合政府的另一个政党“真主党”则属于什叶派,是伊朗在支持。近年来,伴随着美国在中东存在感的下降,中东的教派矛盾有激化之势,沙特和伊朗则分别代表逊尼派和什叶派出头。此前的卡塔尔断交风波背后就是沙特伊朗在斗法。哈里里在由沙特电视台发布的辞职声明中指责伊朗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而黎巴嫩真主党充当伊朗的帮凶,这都是沙特想说的话。在新王储即将上位的情况下,沙特显然是把黎巴嫩政局作为和伊朗斗法的新战场,在中东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存在感。在沙特有家族商业利益的黎巴嫩总理,就成了最趁手的工具。而对于已经伤痕累累的黎巴嫩来说,又一个外部势力的觊觎和插手,只会使乱局雪上加霜。(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公众号: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