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云,上兵伐谋。
确实,最为高明的战略,一定是理念之争,从意识形态的根部,将竞争对手斩于马下。所有有形的战争,军事战争也好,商业战争也好,都呈现出这种规律。
在商业上,伟大的企业,都是由那些敢于与众不同的、敢于想常人所不敢想的企业家所创造。正如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所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马云、史玉柱、孙正义、马斯克等等,无不如此。
那么,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理念之争是哪一战?
从我个人所知道的战争史来看,这一战就是“唯物论唯心论之争”,它至少是最为壮观之一。这是一场规模极其庞大、对人类影响极其深远的战争。
对这场理念大战,毛主席曾经做过非常精彩的、简洁的描述,其著作就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很多人都看过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往往认为这两部著作基本就等于《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其实不然,《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除了涵盖《矛盾论》、《实践论》的核心内容之外,还对唯物论唯心论之争做了精彩的描述、总结。
我认为,这一部分是最为精彩、最为值得我们现代商业人士借鉴与深思的。这部分内容,可以让我们从史诗级的理念之争中,体会到很多竞争的根本性规律与智慧,绝对是一篇值得精读百遍的著作。
下面,我将此部分内容提炼出来,分成四小篇,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哲学中的两军对战
1、人类哲学史就是唯物唯心的斗争史
全部哲学史,都是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个互相对抗的哲学派别的斗争和发展的历史,一切哲学思潮和派别,都是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变相。
2、所有哲学均决定于其阶级利益
各种哲学学说,都是隶属于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所创造的。这些人们的意识,又是历史地被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决定。
所有的哲学学说,表现着一定社会阶级的需要,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阶段。
哲学的命运,看哲学满足社会阶级的需要之程度如何而定。
3、阶级矛盾是“两论”产生的根源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社会根源,存在于阶级的矛盾的社会结构中。
最初唯心论之发生是原始野蛮人类迷妄无知的产物。此后生产力发展,促使科学知识也随之发展,唯心论理应衰退,唯物论理应起而代之。
然而从古至今,唯心论不但不曾衰退,反而发展起来,同唯物论竞长争高,互不相下,原因就在于社会有阶级的划分。一方面压迫阶级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心论学说;一方面被压迫阶级同样为着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发展与巩固其唯物论学说。
唯心论和唯物论学说都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在阶级没有消灭以前,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战是不会消灭的。
唯心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代表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起着反动的作用。唯物论则是革命阶级的宇宙观,他在阶级社会内,从对反动哲学的唯心论之不断的战斗中生长与发展起来。
由此,哲学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始终反映着反动阶级与革命阶级在利害上的斗争。
4、所有哲学理论均与政治利害密切联系
哲学中的某一倾向,不管哲学者自身意识到与否,结局总是被他们所属阶级的政治方向所左右的。哲学上的任何倾向,总是直接间接助长着他们所属阶级的根本的政治利害。在这个意义下,哲学中的一定倾向的贯彻,便是他们所属阶级的政策之特殊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唯物论的特征在于,要明确地理解一切社会意识(哲学也在内)的阶级性,公然声明它那无产阶级的性质,向有产阶级的唯心论哲学作坚决的斗争,并且把自己的特殊任务,从属于推翻资本主义组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任务之下。
在中国目前阶段上,哲学的任务,是从属于推翻帝国主义与半封建制度、彻底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并准备转变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去的一般任务之下,哲学的理论与政治的实践是应该密切联系着的。
第二篇: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
1、精神、物质,谁决定谁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根本区别在那里呢?在对于哲学的根本问题,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相反的回答。
唯心论认精神(意识,观念,主体)为世界一切的根源,物质(自然界及社会客体)不过为其附属物。
唯物论认物质离精神而独立存在,精神不过为其附属物。
从这个根本问题的相反的回答出发,就生出一切问题上的分歧意见来。
2、唯心论:精神性
在唯心论看来,世界或者是我们各种知觉的综合,或者是我们的或世界的理性所创造的精神过程。
对外面的物质世界或者完全把它看成虚构的幻象,或者把它看成精神元素之物质的外壳。
人类的认识,是主体的自动,是精神的自己产物。
3、唯物论:物质性
唯物论相反,认宇宙的统一就在它的物质性。
精神(意识)是物质的本性之一,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发生的。
自然,物质,客观世界存在于精神之外,离精神而独立。人的认识,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第三篇: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唯心论认物质为精神的产物,颠倒着实在世界的姿态,这种哲学的发生与发展的根源何在?
1、从社会分工角度看
前面说过,最初唯心论之发生,是原始野蛮人类迷妄无知的产物。但在生产发展之后,促使唯心论形成哲学思潮之首先的条件,乃是体力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裂。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发生分工,分工再发展,分出了专门从事精神劳动的人们。但在生产力贫弱时期,两者的分裂还没有达到完全分离的程度。
到了阶级出现、私产发生,剥削成为支配阶级存在的基础之时,就起了大变化了,精神劳动成为支配阶级的特权,体力劳动成为被压迫阶级的命运。
支配阶级开始颠倒地去考察自己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劳动者给他们以生活资料,反而是他们以生活资料给与劳动者,因此他们鄙视体力劳动,发生了唯心论的见解。
消灭体力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区别,是消灭唯心论哲学的条件之一。
2、从阶级利害角度看
使唯心论哲学能够发展的社会根源,主要的还在于,这种哲学意识它表现剥削阶级的利害。唯心论哲学在一切文化领域的优越,应该拿这个去说明。
假如没有剥削阶级的存在,唯心论就会失掉它的社会根据。唯心论哲学之最后消灭,必须在阶级消灭与共产主义社会成立之后。
3、从认识过程角度看
使唯心论能够发达、深化,并有能力同唯物论斗争,还须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找寻其本源。
人类在使用概念来思考的时候,存在着溜到唯心论去的可能性。人类在思考时不能不使用概念,这就容易使我们的认识分裂为二方面:一方面,是个别的与特殊性质的事物,一方面是一般性质的概念(例如“延安是城”这个判断)。
特殊和一般,本来是互相联系不可分裂的,分裂就脱离了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表现于一般与特殊之一致的。没有特殊,一般就不存在;没有一般,也不会有特殊。
把一般同特殊脱离开来,即把一般当作客观实体看待,把特殊只当作一般之存在的形式,这就是一切唯心论所采用的方法。
一切唯心论者都是拿意识、精神或观念来代替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的。从这里出发,唯心论者便强调人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他们不能指出,意识受物质限制的这种唯物论的真理,却主张只有意识是能够动的,物质不过是不动的集合体。
加上被阶级的本性所驱策,唯心论者便用一切方法把意识的能动性夸张起来,片面地发展了它,使这一方面在心智之中无限制地胀大,成为支配的东西,掩蔽着别一方面并使之服从,而把这一人工地胀大的东西确定为一般的宇宙观,以至化为物神或偶像。
经济学上的唯心论,过分夸大交换中非本质的一方面,把供求法则提高到资本主义的根本法则。许多人看到科学在社会生活上发生了能动的作用,不知道这种作用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规定与限制,而作出科学是社会发动力的结论。
唯心论历史家把英雄看成历史的创造者,唯心论政治家把政治看成万能的东西,唯心论军事家实行拼命主义的作战,唯心论革命家主张白朗基主义,说要复兴民族惟有恢复旧道德,都是过分夸张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我们的思维不能以一次反映来当作全体看的对象,而是构成一个具有接近于现实的,一切种类的无数色调的,生动的,认识之辩证法的过程。
唯心论依据于思维的这种特性,夸大其个别方面,不能给过程以正确的反映,反把过程弄弯曲了。列宁说:“人类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这一曲线之任何一段,都可以变为一段单独的完整的直线,这段直线就有引你陷入迷阵的可能。直线性和片面性是见树不见林和呆板固执性,主观主义和主观盲动性——这些就是唯心论的认识论的根源”。
哲学的唯心论是将认识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方面,片面地夸张成为一种脱离物质脱离自然的神化的绝对体。唯心论就是宗教的教义,这是很对的。
4、机械唯物论的不足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机械唯物论)没有强调思维在认识上的能动性,仅给以被动作用,把它当作反映自然的镜子看。
机械唯物论对唯心论采取横暴的态度,不注意其认识论的根源,因此不能克服唯心论。
只有辩证法唯物论,才正确地指出思维的能动性,同时又指出思维受物质的限制;指出思维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同时又能动地指导实践。
只有这种辩证法的“知行合一”论,才能彻底地克服唯心论。
第四篇:唯物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1、唯物论源于人类的实践
承认离意识而独立存在于外界的物质是唯物论的基础。
这一基础是人类从实践中得到的。
劳动生产的实践,阶级斗争的实践,科学实验的实践,使人类逐渐脱离迷信与妄想(唯心论),逐渐认识世界之本质,而到达于唯物论。
屈服于自然力之前,而只能使用简单工具的原始人类,不能说明周围的事变,因而求助于神灵,这就是宗教同唯心论的起源。
然而人类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同周围的自然界接触,作用于自然界,变化着自然界,创造着衣食住用的东西,使之适合于人类的利益,使人类深信物质是客观地存在着。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人同人之间互相发生关系与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并且实行着阶级斗争。
被压迫阶级考虑形势,估计力量,建立计划,在他们的斗争成功时,使他们确信自己的见解并不是幻想的产物,而是客观上存在着的物质世界的反映。
被压迫阶级因为采取错误的计划而失败,又因为改正其计划而成功,使他们懂得只有主观的计划依靠于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与规律性的正确的认识,才能达到目的。
科学的历史给人类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性,使人类觉悟到宗教与唯心论的幻想之无用,而到达于唯物论的结论。
总之,人类的实践史——自然斗争史、阶级斗争史、科学史,在长久年月中,为了生活与斗争的必要,考虑物质的现实及其法则,证明了唯物论哲学的正确性,找到了自己斗争的思想工具——唯物论哲学。
社会的生产发展越发进到高度,阶级斗争越发发展,科学认识越发暴露了自然的“秘密”,唯物论哲学就越发发展与巩固,人类便能逐渐从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迫下解放出来。
2、资产阶级也曾发展过唯物论
资产阶级在为了向封建阶级斗争的必要及无产阶级还没有威胁他们的时候,也曾经找到了并使用了唯物论作为自己斗争的工具,也曾经确信周围的事物是物质的产物,而不是精神的产物。
直至他们自己变成了统治者,无产阶级的斗争又威胁着他们时,才放弃这个“无用”的工具,重新拿起另一个工具——哲学的唯心论。
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戴季陶、吴稚晖,在1927年以前及其以后思想的变化——从唯物论到唯心论的变化,就是眼前的活证据。
3、无产阶级的唯物论更为彻底
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他们本质上是唯物论的。
但由于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的唯物论不同于资产阶级的唯物论,是更彻底更深刻的,只有辩证法的性质,没有机械论的性质。
无产阶级吸收了人类全历史中的一切实践,经过他们的代言人与领导者——马克思、恩格斯之手,造成了辩证法唯物论,不但主张物质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而且主张物质是变化的,成为整个完整系统的崭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作者:王博,毛派定位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