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余
1781年10月17日,英国陆军中将查尔斯·康沃利斯及其麾下的8000英军,在弗吉尼亚半岛的约克敦向美法联军投降。
虽然兵力损失有限,约克敦战役在英国政治信心上的影响却是灾难性的。英国国会就此相信,他们只能选择放弃北美殖民地。在位十年之久的诺斯内阁因此倒台。此后,英国完全放弃了在美洲大陆上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并最终承认了美国的独立。
在约克敦围城战开始前,任何一位英军指挥官都没有想到这样的结局。所有人都相信,当约克敦遭到攻击,英国海军一定会派舰队增援,最差的情况不过是登船撤退而已。
约克敦惨败
1781年5月,正在加利福尼亚与大陆军交战的康沃利斯接到了北美英军总司令亨利·克林顿发自纽约的命令,让他率军前往弗吉尼亚半岛的约克敦建立一处可以容纳大型战舰的要塞锚地。
在此前的作战中,英军逐渐发现,大陆军在北美南部的作战物资主要来自弗吉尼亚。要平定南方叛乱,就必须征服弗吉尼亚。而弗吉尼亚是北美革命最核心的策源地,是最仇视英军的地区之一。这意味着,英军在这里不可能像同时期欧洲军队那样就地搜刮补给物资,只得依靠海军从海路保障其后勤供应。作为当时弗吉尼亚最好的深水港之一,约克敦是建立海路补给站的理想之地。
不过,约克敦虽然是理想的港口,对陆军而言,却近乎死地。约克敦所在的半岛,东临切萨皮克湾,北边和南边分别是约克河与詹姆斯河的入海口,只有西面通过狭窄的地峡与美洲大陆相连。守军既不能展开兵力,又不能实施机动。敌人可以轻而易举的把英军困在这里。
【约克敦战役示意图。左侧红点即为约克敦。】
但反过来说,只要有海军协助,控制南北两条水道,并源源不断运来补给,约克敦就坚不可摧。海军横行天下的英国人对此当然有十足的信心。
1781年4月,在得知法国舰队可能从西印度群岛出发袭击北美后,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乔治·杰曼在给克林顿的信中写道:“乔治·罗德尼(按:英国西印度舰队司令)的兵力只比它少一点”,“他会密切注意它的动向,会在它给你造成实质性损害前增援你。我对此毫不担心。”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1781年8月30日,法国海军中将德格拉斯伯爵率领28艘战列舰出现在了切萨皮克湾,从海上包围了约克敦。9月5日,英国北美舰队司令托马斯·格雷夫斯和罗德尼的副手塞缪尔·胡德才率领19艘战列舰赶到。他们发动了攻击,却被法军挫败,被迫撤回纽约。
在法国海军的帮助下,陆地上的美法联军迅速展开攻城。10月19日,格雷夫斯再次率领25艘战列舰前来救援。然而,海陆夹攻下的康沃利斯已在2天前投降。而且,此时得到增援的法国舰队已有36艘战列舰,即便康沃利斯仍在坚守,英军的救援行动也难逃同样的命运。
约克敦陷落的消息很快震惊了整个英国。谁也不相信,天下无敌的英国海军竟然会辜负陆军的信任,让一整支部队陷身敌手。参与各方随即陷入了漫长的相互攻击。
救援舰队副司令塞缪尔·胡德指责格雷夫斯没有采用正确的战术,导致解围失败。而北美英军总司令亨利·克林顿则指出,德格拉斯从西印度群岛带来了28艘战列舰,而罗德尼只派胡德带来了14艘,“我可以自信的断言,这一差距……就是我们面临的不幸的原因。”
罗德尼则将兵力差距归咎于格雷夫斯未能准备好他的舰队,以及英国驻牙买加舰队未能按他的安排增援格雷夫斯。面对议员的质问,英国海军大臣桑威奇勋爵辩护道,“保护美洲的部署……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本土政府无法预见和预防的偶然事件。”
不过,一位历史研究者显然并不认可桑威奇所说的偶然性。
超负荷的舰队
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美国史讲师理查德·米德尔顿博士看来,事件当事人的指责或许都不正确。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所有当事人的行动都有合理的动机。
作为一位杰出的海军战术家,胡德当然有资格指责格雷夫斯不懂战术。然而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几十场海战里,兵力旗鼓相当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只有1782年的圣徒岛海战(而且这还多亏偶然的天气),其余无不以不痛不痒的平局收场。
同时代另一位杰出战术家约翰·杰维斯总结道:“海战中几乎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除非双方都决定死拼到底,或者一方把舰队弄得一团糟。”这两个条件在9月5日的遭遇战中都不具备,没有理由认为些微的战术优势就能打跑法国舰队,改变大局。
罗德尼分兵过少,也很难说是他的责任。他的正式军职是英国西印度舰队总司令,最初接到的命令是在其辖区内保护英国岛屿、消灭敌军舰艇。直到1780年9月,由于法国西印度舰队北上,海军部才要求他“注意”北美海域。
【自科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西印度群岛就成了欧洲各国争相抢夺的对象,结果造就了最为纷繁复杂的地缘环境。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势力交错其间。】
在1781年,罗德尼手里的25艘战列舰不仅要关注北美战况,还要保卫整个西印度群岛、为英国商船队护航。他的敌人除了刚从法国驶来的德格拉斯舰队,还有法属多米尼卡的4艘法国战列舰与西属多米尼加的13艘西班牙战列舰。罗德尼对北美已足够关心,并按照他得到的情报派出了胡德的舰队。但为了本职工作,他必须留下足够的防御部队,此外还有已长期服役的战舰要回国维修。同样的理由也适用于北美舰队司令格雷夫斯与牙买加舰队司令。
对当日历史情境的细致考察,让理查德·米德尔顿得出了唯一的结论:约克敦的战败与北美殖民地的丧失,归根结底是因为英国政府和海军部没有为海军将领们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兵力。战败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在战前拼命削减军费,开战后仍然反应迟钝的英国首相诺斯和海军大臣桑威奇。
客观看来,米德尔顿的指控不无道理。
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当诺斯主掌财政部时,的确致力于削减政府开支。直至1774年底,他成功的取消了大批新建舰艇的计划。其结果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只能用陈旧且亟待翻修的老战舰撑场面,这些战舰时常要修修补补,往返于本土与执勤海域之间。在约克敦战役期间,至少有6艘战舰因维护问题没能赶上战场。这一数字足以抹平英法兵力上差距。
而英国海军的财政预算,也的确显示出英国的迟钝。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于1775年,而在1776年5月,法国便已与北美革命者达成密约,开始了大规模扩充海军。但英国海军的造船和维修经费,直至1777年才从和平时期的280,000磅增加到423,000磅——这个数字也只够战时维修。直到1780年,桑威奇才说服诺斯将造船经费提高到633,000磅。但当使用这笔钱新建的战舰服役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财政上的吝啬,直接造成了英国海军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困境。从1778年法国公开参战开始,英国几乎在每场海战里都是兵力更弱的一方:
1778年第一次韦桑岛海战,英国29艘对法国30艘;
圣卢西亚海战,英国7艘对法国12艘;
1779年英吉利海峡战役,英国38艘对法西联军66艘;
格林纳达海战,英国21艘对法国25艘;
1780年马提尼克海战,英国20艘对法国23艘;
1781年皇家煲海战,英国18艘对法国24艘;
1782年第二次韦桑岛海战,英国12艘对法国19艘;
直布罗陀救援作战,英国35艘对西班牙38艘……
在整场战争里,英国海军将领和英国水兵们多次凭一己之力成功阻止了因兵力不足可能导致的灾难。在1779年,集结了66艘战列舰驶入英吉利海峡的法西联合舰队,差一点就实现了拿破仑二十多年后的梦想。但这些微观优势终究不能每次奏效。在约克敦,长久以来的恐惧终于变为现实。
甚至直到战争结束前夕的1782年底,英军与法西联军战列舰数量之比仍是悬殊的84:127。事实上,是法国和西班牙海军的巨大威胁,而不是在约克敦损失的军队,最终让国会相信,只有放弃难以收拾的北美,尽可能的收缩战线,英国才能守住它在世界其他角落的殖民地。
不过,米德尔顿可能忽视了一点:无论是首相诺斯还是海军大臣桑威奇,他们都在各自的职位上任职超过十年。尤其是桑威奇,在多届内阁出任海军大臣,共计15年之久。他们真的有这么愚笨,以至于在危机面前忽视海军的战备吗?
另一种可能?
长期以来,桑威奇勋爵的确被塑造为腐败无能的政客,应对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海军的灾难负上全责。然而,牛津大学海军史教授尼古拉斯·罗杰并不同意这种成见。
尼古拉斯·罗杰是当代最熟悉18世纪英国海军史的学者之一,并曾撰写过桑威奇伯爵的传记。在他看来,桑威奇伯爵是一位老谋深算且经验丰富的政客与海军专家,如果他的意见得到全盘采纳,英国自始就不会陷入兵力短缺的困境。
桑威奇显然不应当为战争前夕海军经费的吝啬负责。事实上,他是最早提出海军备战的大臣。1776年5月,在法国与美国达成秘密盟约不到一个月内,英国就已接获相关情报。桑威奇当即提出实施海军总动员。
对于英国而言,海军动员绝非普通的战备措施,并不仅仅意味着提高经费,而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它是英国最有效的外交恫吓。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不久,英国与法国、西班牙之间因纽芬兰和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事务产生争议。当时的首相乔治·格伦维尔随即实施海军动员,迫使法西两国让步。1770年,西班牙在法国支持下强行驱逐福克兰群岛上的英国定居者,引发福克兰危机。刚刚出任首相的诺斯勋爵同样以海军动员相威胁,最终在战争爆发的最后一刻迫使两国退缩:路易十五开除了激进反英的大臣,西班牙则撤除了主权声明。
如果英国在1776年法美密约签署后立即以海军动员相威胁,法国很有可能被迫退缩,公开否认法美密约,放弃扩充海军。与海商立国的英国相比,法国在水手人数和海军组织能力上都有很大差距,因此海军动员的速度远远不及。如果英国威胁在法国海军完成战备前开战,英军将具有决定性的优势。这足以打消决策者的投机心理。
但是,英国内阁并未采纳桑威奇的意见,在14个月后才实施动员。先一步开始动员的法国,因此有了冒险的底气。
即便法国公开加入战争,桑威奇的另一项建议仍能确保英国的海军优势。在英国单独面对法国时,两国战列舰数量之比是90:66,英国海军仍能轻松取胜。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桑威奇始终把大型战列舰留在英国本土,往北美派出的只是介于战列舰与巡洋舰之间的次级军舰。七年战争的经验表明,阻止法国海外冒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本土海域加以痛击。1778年夏,英国得以在英吉利海峡集结起42艘战列舰的庞大兵力。
然而当年5月,英国接获法国地中海舰队12艘战列舰驶向美洲的消息。内阁成员们立即要求分出同等兵力追赶法军,桑威奇的反对意见再次被忽视。结果,不熟水文的法国舰队并未给英国造成任何损害,英国追击舰队也跟丢了敌人一事无成。在1778年7月英吉利海峡西南部爆发的韦桑岛海战中,英国舰队只能以29艘战列舰迎战30艘法舰,以平局收场。
在战略层面上,这场平局堪称灾难:凭借这场海战,法国最终说服西班牙,只要两国联手组织起优势兵力,就能击败英国舰队。西班牙遂于1779年加入战争,它的50多艘战列舰彻底扭转了海军实力的天平。
如果英国没有分兵追击,韦桑岛海战的兵力对比就将是42:30,法军将很难避免失败。在法国刚刚参战时的迎头痛击将沉重打击法国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很可能使西班牙远离战争。
然而,这些“如果”毕竟都没有发生,英国最终因海军的失利被迫放弃了北美殖民地。讽刺的是,正是全权主持北美战事的殖民地事务大臣乔治·杰曼,否定了桑威奇的全部意见。1776年,他说服诺斯和其他阁员,他的部门能很快镇压北美叛乱,而用海军动员恫吓法国则会带来不稳定因素。1778年,他再次说服诺斯和其他阁员,必须从海峡舰队抽调兵力追击驶向美洲的法国舰队。
更加讽刺的是,乔治·杰曼赖以压倒桑威奇的政治资本,正是来自英王乔治三世的支持。七年战争时期,杰曼曾加入英王顾问机构枢密院,深得乔治三世信任。诺斯在处理他与桑威奇的争议时,不得不考虑国王的意图。尽管历史研究早已澄清,美国建国先贤们在《独立宣言》里对乔治三世的控诉多半只是文学修辞,但这份宣言的确惹恼了他,让他对美国叛乱者执着不已。
在尼古拉斯·罗杰看来,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败或许可以总结为一条老套的文字游戏:英国人对北美的执着,最终葬送了它。
举报/反馈

灼见圆桌会

205万获赞 51.9万粉丝
百度原创栏目,针对热点事件输出多元化观点
百度原创栏目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