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发生在欧洲大陆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宜昌大撤退全景
而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两年,中国境内也有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撤退:
在短短40天内,用极其有限的运力将停驻在宜昌的13万吨货物和3万余人员转运至四川,保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和大批人才。
这是面对民族危亡的中国民众用自己不屈的意志,创造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倘若,没有1938年在川江航道上发生的“宜昌大撤退”,中国抗战的历史会怎么样?无数专家的回答都是一样:不堪设想!
航行在湍急江水中的民生轮
1938年10月21日,广州落入敌手。25日,武汉沦陷,日军沿长江一线开始向西南大举进攻。至此,中国国土精华尽失,彻底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决定中国不被灭亡的最后一线希望,就是滞留在武汉西部长江岸边宜昌城内的9万吨重要战略物资,还有10万名聚集在宜昌等待入川的军政两界要员及其部下与附属人员,外加100万吨左右的零散物资和不计其数的难民
逃亡到宜昌的学生登轮西进
前者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
1937年南京沦陷
后来,亲历了此次大撤退的教育家晏阳初评价说: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国家的力量,由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船队。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武汉失守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了保存工业实力,中国沿海的工矿企业纷纷内迁,并源源不断来到湖北宜昌。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武汉,涌往宜昌的货物和难民达到了高峰。
囤积在宜昌码头的抗战物资
这其中,有九万吨战略器材是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不及时入川,不仅大后方军事工业重建大费周折,如被日本人掠去,后果不堪设想。
遍街皆是人员,遍地皆是器材,人心非常恐慌……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
1938年宜昌街景
此时,摆在卢作孚面前有两道难题。其一,长江滩多水急,不利于船舶通行,再加上距离长江上游的枯水期只有40天,时间紧迫;其二,船舶的运载能力太小。最大的轮船一次仅能载600余吨,最大的客船只能载200余人。
时间容不得多想,只能把全部的运力都动用起来。
民生公司内走道上标语“一致克服国家的困难,事业的困难”
从10月24日到以后的30多天,滔滔长江上,各轮船多装快运、分秒必争,24艘轮船、850只木船不停地在峡江来回穿梭,码头搬运口号高昂激烈、峡江拉纤号子低沉回荡。
一场抢运民族工业命脉的战役,在争分夺秒地进行。
装满物资开往重庆的民生轮船
麻烦的是,那段时间,日军飞机也加紧了对宜昌和川江航线的轰炸,几乎每天都有轮船、木船被炸毁的消息传来,卢作孚怀着强烈的义愤心情,一边紧张地处理各种善后工作,一边指挥紧急抢运。
撤退到宜昌的一批保育院难童
武汉第一临时保育院儿童离开武汉转运宜昌入川
“轮船刚抛了锚,驳船即已被拖到轮船边,开始紧张的装货了。灯光照耀着货船,彻夜映在江上。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的歌唱,拖头往来的汽笛,不断的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的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这是卢作孚后来对当时情景的回忆。
除了与紧迫的时间以及危险的江水搏斗,转运船舶还要承受空中日军敌机的轰炸。
从卢作孚所作的统计中,可以看到轰炸的惨烈:“第一次炸沉最大轮船一只,第二次沉没四只,损坏一只,第三次沉没一只,损坏两只,第四次沉没一只,损坏一只,这一本小册子正在草写的时候,第五次的轰炸又来了……”
停靠在重庆码头等待卸下物资的民生轮船
凌耀伦主编的《民生公司史》称,“战时民生公司的船队实际上成为一支没有武装,但却极其英勇的,效率极高的运输舰队”。
敌人没有放松对这支“运输舰队”的轰炸,以致民生公司遭受了重大的损失,16艘船舶被炸沉、炸毁,117名船员牺牲,76人伤残。
卢作孚在大撤退中鼓励全员
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短短的40多天内,卢作孚和他创办的民生公司日夜穿梭,终于在枯水期来临之前,把所有人员以及重要物资的三分之二安全转运到大后方。
宜昌码头送行
事实上,在最紧张的40多天的抢运之后,“宜昌大撤退”还在延续。直到宜昌沦陷,民生公司运送的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
抢救途中触礁的民生轮船
据统计,此次抢运中成功撤出部分兵工单位和轻重工业厂家有:兵工署22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申钢厂、大鑫钢铁厂、武汉纱厂等,还有国民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学校、珍贵历史文物等单位,仅抢运的学校就有复旦大学、中央大学、中央陆军学校等数十所。
“民主”轮下青滩
正是得益于这次抢运,一批现代化的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在长江上游的大后方又相继建立起来,每月生产手榴弹30万颗,迫击炮弹7万发,炸弹6000颗,子弹几百万发,军用十字镐20万把。
在此后7年的抗战时间内,这些被成功抢运的单位和人员,为最终抗战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来源: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
举报/反馈

重庆马路社20231228

1.4万获赞 4.2万粉丝
重庆马路社:在这里,读懂重庆!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