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学大院
作者:金美慧,祝卓宏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普博览
对于过去新闻中报道的犯罪案件,不少人会将犯罪行为与犯罪分子的性格联系起来,通常我们认为外向型的人会较为开朗,而内向的人容易忧郁,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真的是这样吗?犯罪和性格内向有关吗?
人格=先天气质+后天性格
我国心理学界倾向于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包含在人格中,除性格之外,人格还包含气质。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是个人生物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格中的气质是先天的,是体质与遗传的自然表现,很难改变,无好坏之分;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心理学中认为,行为是人格组成部分,除了性格还要关注人格的其他成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行为自然也就包含了犯罪行为。人格对行为具有调节功能,人格会影响具体的犯罪行为的选择,但也要受到犯罪心理的影响。
让我们先放下人格,来看看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人格缺陷的特殊形态
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相关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行为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规律,以及个性心理中各心理因素的相关作用规律。
广义的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相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就和人的心理一样,是一种稳定的、既有的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由以下五大要素构成
1、认知结构要素:世界观、道德观等;
2、情绪情感要素;
3、意志结构要素: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突出等;
4、个性心理倾向要素:需要、动机和兴趣;
5、个性心理特征要素: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上述五个要素中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人格,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人格缺陷关系密切。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犯罪行为的人群带有特定的犯罪人格,这是人格障碍的特殊形态,即表明犯罪人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如易冲动、好攻击、无责任心、偏执、反社会以及僵化的社会态度等。
犯罪,真的是性格内向导致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Robert & Hare等人普遍认为病态人格者会固着于犯罪行为,同时其人际关系疏离程度较大,并且对他人身体受伤以及财产损失无法产生同情心。也有采用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的研究发现男性犯罪青年大多具有神经病态。Heaven研究发现精神质对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犯罪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力。还有更多研究结果共同表明,人格缺陷是犯罪成因中重要的因素。不管外界的致罪因素强还是弱,具有人格缺陷都可能产生犯罪行为。
因此,“性格内向”对犯罪行为起不到关键作用,重点还是要看你到底有没有人格障碍这个“病”,有病还得治,千万别放弃治疗!
最后,人格缺陷也有其科学的矫正方法,来改变悲观,改变羞怯和猜疑的心理,走出情绪低谷,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