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三年来,考察组一行冒严寒、战苦暑,途径5省2直辖市和30余个地县,至2016年10月底将通济渠、永济渠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全线考察结束。为展现隋唐运河考察的整体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系列纪实报道于此,以飨读者。
大名府因运河的开凿而兴盛,也因运河的改道而衰落。运河漕运使大名城迅速崛起,成为北方重镇。
北宋初年,大名府曾为朝廷陪都,名“北京”。这里不仅留下了狄仁杰、寇准、吕夷简、欧阳修、柳开、束皙等历史名人的足迹。境内的大名府故城、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万堤古墓群等,为大名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大名府古城遗址和石刻艺术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末及宋代北方地区的历史,展示出团结御敌,顽强不息的民族抗争精神。流淌了千年文明的大运河,以它贯通南北的气势,将邯郸的历史融入到华夏民族的血脉中。”领队张秉政教授介绍说。
2016年10月6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大名府进行考察,近两天的时间里,考察组一行深入到大名府城墙遗址、五礼记碑和狄仁杰祠堂碑,还有幸品尝到了大名“二五八”美食,考察可谓是收获颇丰。
图为大名府城楼外的居民房已经拆迁完毕。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李华锡 摄
探寻大名城墙
大名府因河而兴,是名副其实的。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县,隋唐时期崛起,成为黄河以北广阔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五千多年文明史进程中,大名府两次为都,七为陪都,成就“北方重镇”“畿辅八府”之首殊荣。
宋为京都开封的陪都,元为河北路、明为大名府、清为直隶总督府、民国为大名道,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在此设大名专区和大名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大名县至今。
考察组经邯郸前往大名府,车子刚下高速路口,一个中心花园式的“大名鼎鼎”雕塑就坐落在十字路口,“看,这就是大名鼎鼎。”张秉政教授指着窗外的雕塑,喜出望外地说道。
考察组大名第一站就选择来到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名府城墙遗址。走近城墙的外围街道,远处就可以看到城楼,但在城楼外围,考察组看到了部分房屋拆迁,不少居民把生活垃圾堆放在城墙外,离远处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站在一片废墟之上,张秉政教授特地抓拍了几张照片,说道,“别忘了保护文化遗产不是为了昨天,而是为了今天和明天。”
就在这片拆迁的废墟对过,就是大名县的人民政府办公处,值得注意的是,大名县县政府并没有高大的楼房,取而代之的是一排仿古的瓦房,办公处的绿化也非常漂亮,整洁、干净、朴素之风让考察组成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没作久留,考察组就来到了大名府城墙遗址。矗立在考察组面前的正是大名府城墙遗址的中心,端智门。之间城门外两旁的建筑已经被拆毁,政府用隔离墙开了一条通向城门的路,整个城门气势恢宏,雄伟端庄。
据了解,“大名府城墙”这是解放前流传于冀鲁豫边区一带的“一绝”,是冀南一代绝妙古建筑。城墙基本呈正方形,外长4232.9米,里长4135米,城高连垛口13米,女墙高1米,下宽8.33米,上宽4.12米。炮台36座。护城河深15米,宽30米。
城门上建有层楼,三楼鼎峙、尤壮观瞻,城墙的规模式样完备。大名府城上建有城楼、炮台,东南西北四城门均有瓮城,分别命名为“体仁、崇礼、乐义、端智”。整个城墙下石上砖,庄重高大,雄浑古朴,犹如一道铜墙铁壁保护着大名人民。
根据城墙的介绍,考察组了解到,坚固的城墙具有了强大的防水患、防盗匪、防兵火功能,使城内人民安居乐业。大名城墙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图为狄仁杰祠堂碑现状。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李华锡 摄
狄仁杰祠堂碑与五礼记碑
告别了大名府城墙遗址,考察组马不停蹄的赶往狄仁杰祠堂碑,几经辗转,终于在大名县孔庄村北看到了祠堂碑的身影。
跟据资料记载,魏州人民为怀念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698年)为其建造了生祠,以报恩德。后来祠堂因乱而废。一说毁于战乱;一说狄仁杰回长安后,其子为所欲为,引起民愤,祠堂及碑被群众怒而焚之。原立碑额题为“大周狄梁公祠堂之碑”。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悼念狄公盛德,在原址重修祠堂时重立之石碑,碑名也改为“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因有教子不严之过,故新碑斜置,并非正南正北。该碑青石质地,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
在遗址碑文中,考察组了解到,碑体(除座)高4.46、宽1.46、厚0.46米。碑首为六龙戏珠圆首,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3行3字排列。碑体阳面楷书碑文,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碑文记述了狄公任魏州刺使时的政绩和重修此碑的经过。
而考察组成员看到的,与资料中的记载大相径庭。就在公路的旁边,一个略显破败的亭子中竖立着一座石碑,旁边还立有一块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这正是狄仁杰祠堂碑。可眼前的景象让考察组瞠目结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考察组心中的形象已经完全破灭。
遗址旁遍是垃圾和杂草,甚至每天从马路上穿行的车辆带来的尘土飞扬,给整个祠堂碑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泥沙,而碑文也已经模糊不堪。碑外的破败的亭子也像是诉说着当地的文物保护现状。看到这,张秉政拿起手机的相机,连拍了十几张,整理后将发给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名县城东五里的大名府石刻博物馆内,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碑,这就是宋徽宗御制大观五礼记碑。而在正在改造的石刻博物馆中,考察组看到了号称目前全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
考察组观察到,此碑形体庞大,为石灰石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通高11.95米,宽3.04米,厚1.13米,重140.3吨。据考证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
根据史料记载,这通碑原是唐碑,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奉唐文宗之命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大名府尹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梁子美为讨好皇上,毁何进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
五礼记碑曾经断裂为九截,1989年5月,大名县配合省文物部门全部完成此碑的搬迁、粘接及立起工程,碑座粘接了重凿的龟头。如今,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碑盎然屹立于大名府石刻博物馆内。
“它面对游人,似乎在展示大名永久的过去,大名在唐宋元明时期作为都府雄镇的文明和辉煌;又像是在期望大名的未来,期望大名人民在开拓建设三省交界中心城市的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使古老大名在新时期绽放熠熠风采。”张秉政教授说。
图为五百居香肠店。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李华锡 摄
大名县的“二五八”小吃
与大名府的历史遗存相比,大名府的小吃更是一绝,尤以“二五八”最为出名。在大名府城墙端阳门外,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商家在经营“二五八”小吃。
二毛烧鸡”雅称“珍积成烧鸡”创始于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8月8日)直隶大名府城内。“二毛烧鸡”创始人王德兴当年开烧鸡铺时并没有字号,因德兴小名叫“二毛”又因二毛在煮鸡里锅内放有二个石猫,所以街坊乡亲习称店铺为“二毛烧鸡铺”。“闻起来清香芬芳,拿起来嫩烂脱骨,一拌即散,吃起来肥而不腻,味道非常好。”一名购买者对烧鸡赞不绝口。
“五百居香肠”创业于一八二一年。当时,山东省济南府的王湘云来大名谋生,在城内道前街 关帝庙西边开设了店铺,制作香肠及熟肉制品。因大名距济南府 约五百里路,故取店名“五百居”。
由于他制作的香肠味道鲜美,成为当时官府佐餐和宴会上不可缺少的上等食品,行销省、 府、道、县衙中,“五百居”便成了名贵香肠的美称。
而“郭八火烧”,创业人郭致忠,清光绪二十一年(1887)年在县城开业,经营火烧。郭致忠小名叫“郭八”,因此,当地人便把他经营的火烧铺叫作“郭八火烧铺”了。
现在“郭八火烧”经营者是“郭八火烧”第四代传人郭卫东,他继承祖业,讲求质量,坚守信誉,被人们津津乐道。“郭八火烧”也成功获批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八火烧作料齐全,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层多且薄,每张上有二十五层至三十层,外表金黄油亮,呈现石榴籽状,吃起来皮酥里筋,味道可好了。”郭卫东说。
“七十年代吃起来酥的掉渣,现在味道有点变。”赵献中是土生土长的大名人,从小在吃着“郭八”火烧长大的他面对如今的口味一直摇头,他认为火烧的味道和之所以有变化是因为一是现在物价上涨,二是技术的传承问题。“百吃不厌,老百姓还是都喜欢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强调的是活态传承。如何创造条件让身怀绝技的传承人将他们的工匠精神和绝活传给下一代,看来任重而道远。留住大运河流域人民舌尖上的味道真的不容易。”考察结束后,领队张秉政教授感慨说。(见习记者 李华锡)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一:探寻古韵悠扬的运河名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揭开柳孜运河遗址的神秘面纱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三:找寻古色古香的临涣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四:走进“卞水咽喉”宿州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五:闵子祠中话“忠孝”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六:探秘泗县地面的“活运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七:探寻泗县霸王城与释迦寺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八:钟馗、虞姬与灵璧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九:名扬天下的“灵璧奇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探源灵璧花石纲与垓下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一:探寻萧县运河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二:宿迁的运河民俗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三:探源商丘运河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四:找寻商丘运河人文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五:拜谒阏伯庙与木兰祠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六:走进中原康百万庄园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七:探源河洛交汇的运河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八: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九:走进新郑“祭祖大典”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十:淮河流域的“庙会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一:东方芭蕾“花鼓灯”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二:新郑博物馆与嵩阳书院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三:山陕甘会馆与延庆观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四:说不尽的黑脸包公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五:镇河铁犀与州桥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六:清明上河园与运河博物馆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七:探寻回洛仓与含嘉仓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八:走进豫菜 聚焦洛阳水席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九:瓜州古渡与古邗沟故道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扬州雕版印刷与对外交流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一:扬州运河的开发与保护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二:扬州的盐商历史遗存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三:大运河与隋炀帝、朱自清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四:扬州美食与东关街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五:“东方庞贝”泗州城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六:永济渠首溯运河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七:探寻运河遗产合河古桥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八:古色古香道口镇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三十九:走进浚县古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四十:走进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四十一:走进大运河河北邯郸段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四十二:探寻中国磁州窑“黑白艺术”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网

4.7亿获赞 503.5万粉丝
青年温度、青网态度、青春靓度
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