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6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王婷)最新研究显示,近年中国学生的身高、体重和BIM等多项体格指标,几乎均显著高于日本同年龄学生。其中,2014年,7-18岁中国男生平均身高154.3cm,高于日本男生的150.6cm。2016年,7-18岁中国男生平均身高157.2cm,高于日本男生的151.0cm。
6月26日,2017年“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闭幕,会议现场发布了《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成果公报》,呈现了上述研究成果。该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与日本相关机构合作完成。
该项成果历时3年,分别在中国与日本的4个城市或地区,对近两万名7-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测试后完成。
结果显示,“2014年和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身高、体重和BMI)大部分年龄段显著高于日本;但体能指标的比较中,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
中国男孩曾比日本同龄男孩矮2.54厘米
1993年,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了中国教育界,从那时起,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较量”便附着了极低的沸点,备受关注。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人大代表引用数据表示7-17岁的中国男孩比日本同龄男孩矮2.54厘米,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
“2.54厘米”像一块石头被砸进湖面,激起社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质的集中关注。
然而,根据《2010年中国国民体质健康报告》与《2010年日本国民体力及运动能力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日本7-18岁男性儿童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53.20厘米和152.30厘米,中国身高数据高于日本。
而《公报》中关于“中日两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的最新数据,也证明了中国孩子相较日本同龄人在身高上的“优势”——
2014年和2016年,该年龄段中国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4.3厘米和157.2厘米,日本男生数据分别为150.6厘米和151厘米;
该年龄段中国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0.1厘米和151.5厘米,日本女生数据分别为145.5厘米与146.4厘米。
中国学生体格指标几乎全面领先,体能指标依然落后
“身高更高不代表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好于日本。”据“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介绍,体格指标反映人的身体质量,只是体现体质健康的因素之一。
“且数据也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发生率较之日本也更高。”更重要的是,体能指标的全面不足,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还存在。”
发布《公报》前一晚,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尹小俭又核查了一遍PPT,他特意在结论的第二条中加了一个括号,将其完整为“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2016年7岁女生除外)、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显著高于中国。”
在体能指标的比较中,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但相比2014年中日体能方面的差距,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力量、速度体能指标在低年龄段与日本的差距有所缩小,部分指标甚至显著高于日本。
  实验室主任、该成果主要负责人主任季浏教授介绍,之后会进一步凝练、总结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策略,并最终形成决策咨询报告,提交相关政府部门,以更好地体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宗旨。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效果发布
当天的高峰论坛还发布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施效果公报》和《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华东师范大学版)》。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由季浏团队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模式在阐述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外,特别强调三个关键要点:每节体育课必须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强调每节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倡导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应该以活动和比赛为主,强调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
据季浏介绍,实验室从2016年3月起在全国建立了首批22所实验基地学校,近5万名中小学学生参与,开展“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验工作。目前,全国的实验学校已达50所,实验学生共计10万余名。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施效果公报》显示:通过一年多的实验验证,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质量指数(BMI)、心肺功能、速度、柔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灵敏性的发展,尤其是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质健康指标上成效显著;在心理方面,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据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
举报/反馈

浙江在线

49.1万获赞 11.8万粉丝
浙江省委省政府新闻门户·浙报集团官方网站
浙江在线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