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针对狗的实验,却被越来越多应用到企业管理、自我成长甚至孩子教育上,是不是很神奇?
历史上关于“狗”的实验,最著名的有两个
我猜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闻名世界的“巴甫洛夫实验”——没错,就是摇铃铛使狗分泌唾液的那个实验,证明了动物的条件反射。但今天,我们要讲的另外一个针对狗的实验,却被人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企业管理、自我成长甚至孩子的教育上,是不是很神奇?
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实验过程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做了一个关于狗的实验。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于是被关在笼子里的狗就被电得四处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却又无法逃出笼子。
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却再也不狂奔了。后来,塞利就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但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还没等电击出现呢,就倒地呻吟和颤抖。为什么它们会这样,连“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这些本能都没有了呢?因为它们已经知道,那些是无用的。也就是说,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只会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个词很重要,在人身上也会出现,所以请先记住。
▼后来,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格曼又加强了这个实验。他把狗分为两组,分别放进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而当他把对照组中没有经历过电击的狗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以后,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这个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后来有很多学者采用其它动物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上面相同的结果。”
如果我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失去信心的员工,久病缠身的患者,会发现他们也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事实上,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会觉得他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丧失了,最终会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
是不是很令人绝望?
先别慌
既然科学家们发现了
「习得性无助」这个现象
当然也会找办法去解决它
那找到办法了吗?
没错!
塞利格曼又重新设计了两个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的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2、改用那些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小狗做实验,进行同样的处理,发现它们也不容易学到习得性无助。
具体的,说来话长
咱们就不了解那么细了哈
总之就是
对付「习得性无助」
其实是有很好的办法的
那我们该怎么样处理
员工、下属、孩子甚至是自己的
「习得性无助」呢
今天的「幸福来了」节目里,两位老师就给我们带来了最直观的方法(悄悄透露一句,这可比看实验过程有趣多啦!)。
快来下载盛景智汇获取本期免费节目吧!
↓↓↓ 点"阅读原文" 收听本期栏目
举报/反馈

高考志愿AI小程序

0获赞 8790粉丝
用AI帮助考生作出更好的志愿填报决策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