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剧照
著名编剧梁信。
1959年,电影《红色娘子军》编剧梁信(右)、导演谢晋(左)与冯增敏合影。 (资料图)
文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1月28日,电影《红色娘子军》编剧梁信在广州辞世,享年91岁。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伴随着这首熟悉的旋律,源于海南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半个多世纪以来感染、激励了几代人,至今仍被不断重新演绎。
因为梁老,在琼崖浴血奋战的女子军特务连被誉为“红色娘子军”,从此享誉国内外;也因为《红色娘子军》,梁老的人生由此发生了巨大改变。
从舞刀弄枪到舞文弄墨
1950年代,梁信的一位油画家朋友曾经为他画过一幅半人高的大幅油画。画中,梁信身着军装、英武挺立,几乎没有文人的影子,倒是多了几分武将的铮铮铁骨。其实,梁信自己也曾经这样说过:“我本就是武将,并非文人。”
追溯梁老的武将历史,还得回到60多年前。1926年,他出生于吉林扶余。1938年春天,12岁的他就背井离乡,投身茫茫人海,在吉林和黑龙江两地流浪了整整7年,为自己“找饭吃”。1945年,在日本投降的前夕,一个偶然机会,19岁的他遇到了东北抗日联军名将李兆麟,从此参加到人民军队之中,第二年他就加入了共产党。梁信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战役”“围攻长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个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随部队南下广西,参加了历时3年的剿匪战斗。那时,梁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46师武装工作队队长,兼广西柳江县百朋区、进德区两区区委书记。作为20岁出头的青年,他领导着当地的清匪建政。毫不夸张地说,他的青春是战火中的青春。
在部队,梁信担任过宣传员、宣传队长。在战斗间隙,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他,非常喜欢写些战斗故事,还写过八场广场话剧《创伤的海棠叶》,独幕话剧《勇敢与机智》《颖河儿女》等,有时还在中南军区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这样算起来,梁信从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时间,超过了60年。
梁信的戏剧创作活动,引起了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陈亚丁等老领导的注意。他们看到梁信写的那些剿匪故事,栩栩如生,就说一定要找到这个作者。见面后,他们惊奇地发现,梁信并非纯粹的文人,而是策马挎枪的汉子。那时候的部队中,要找一个勇敢的战士、善战的军官容易,想找出个作家却不容易。于是,本来想要成为优秀军事指挥家的梁信,在1953年被调入中南军区创作部,任创作员兼支部书记。从此,他开始了以部队生活为基调的文学创作生涯,从舞刀弄枪变成了舞文弄墨。
斗室四昼夜写就琼岛“英雄花”
“梁老,您好!我们特地从海南来探望您……”2011年,当琼海市政协领导带队去看望梁信时,琼海市新闻中心主任王路生也随娘子军后代亲友团,一起向梁老致以问候。
王路生还记得,那一天,梁老拉着他们的手,深情地说:“我时刻想念海南,希望有生之年还能再回去看看。”
梁信和红色娘子军的缘分,始于1958年。那年夏天,梁信出差来到了海南岛,想要寻找创作素材与灵感。
在海南军分区文化处翻看《琼崖纵队军史》时,他意外发现了有关“女子军特务连”的记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女子军队。虽然记载的内容不是太多,但梁信的艺术敏感性和戎马生涯的共鸣性,令他全身热血沸腾起来。
于是,他找到了原琼崖娘子军连第二任连长冯增敏,又找了十几个健在的娘子军战士。他和她们一个个交谈,笔记做了厚厚的一摞。之前,梁信已着手搜集海南女性革命者的资料。早期的海南,有一位在五指山麓、万泉河边挥枪高歌、叱咤风云的女侠刘秋菊,梁信曾经对她的素材进行过整理。到海南,见到冯增敏和她的战友,梁信长期酝酿于心头的一个故事,渐渐有了雏形。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他进入深山老林,一呆就是3个月。他在娘子军战斗过的热带丛林,在她们驻扎过的黎村苗寨流连忘返。
对这些受尽苦难的人,他其实一点儿也不陌生。梁信7岁丧父,12岁背井离乡,他一路乞讨、打杂工。求生的意志,支撑着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亲眼见到那些遭受非人待遇的女性,她们生活在社会底层,闹翻身、求解放的意志更为坚定。
3个多月后,梁信搜集的女性素材,渐渐凝合成“吴琼花”这个形象。他把自己关在海口招待所蒸笼般的斗室里,连续鏖战4天4夜,脑海里,影像重叠,故事波澜起伏,一鼓作气写出了以《琼岛英雄花》为题的剧本初稿——
这是1930年的夏末,暴雨落在荒凉泥泞的山路。深夜,黑云翻滚,狂风怒吼。风摧残着椰林蕉丛,闪电照射着海南岛独特的山河景物。
枪声响起。一个年轻的女奴,正在一株芭蕉树后探出头来,她脸上有鞭痕,瘦瘦的面庞,浓眉长目,深眼窝,她有一双黑亮的、火辣辣的、燃烧着仇恨的大眼睛……
拍成电影,红色娘子军蜚声全国
梁信完成初稿后,首先请当年琼崖纵队的主要领导冯白驹、肖焕辉审阅,得到他们热情的支持与鼓励。回到广州后,他向广州军区领导作了汇报。在上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他把剧本打印了40本,分寄给全国各电影厂和剧团。但初稿寄出后,有的被退回,有的杳无音信。
在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一位叫陈寂的编辑将剧本推荐给著名导演谢晋。后者看到剧本后激动得夜不能寐,连看了两遍,第二天就说服厂长陈鲤庭决定拍摄这部电影。两天后,请求协助修改剧本的信寄往了广州。梁信接到电话后,马上就赶赴上海与谢晋见面。
上海之行,被梁信引为平生快事。他和谢晋一见如故,从此引为知己。
谢晋是大才子,而梁信只读到小学五年级。但是,两人一旦相遇即同气相求,豪爽痛饮,引为知己。因为《红色娘子军》,这两个素昧平生之人,从此结缘。
《红色娘子军》摄制组正式成立了,谢晋带着主创人员来到广州。心里已有了女主角人选的谢晋,让梁信也来挑选。梁信选中后告诉谢晋,没想到两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当时寂寂无名的祝希娟。当时,有人认为她不够漂亮,但是他们两个认定就是她了。果然,初出茅庐的祝希娟不负众望,用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用她对人物性格的准确诠释,完美地塑造了吴琼花的形象。
1960年3月,电影《红色娘子军》正式放映,引起轰动效应,在全国掀起了“娘子军热”。该片创下了8亿人口中有6亿人观看的盛况。中国电影第一届百花奖评奖,《红色娘子军》荣获多个奖项,后又在我国首次参加的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编剧奖。电影《红色娘子军》,无疑代表了那个历史时期电影的最高水准。
更重要的是,梁信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他曾经回忆说,“那时我还年轻,到海南岛之前原准备到武汉高级步兵学校改学军事。如果没有‘娘子军’剧本,也许我下半辈子是另一种命运。”因为这个电影,梁信让自己的书面文字转化成立体的、声光电的视觉形象,从此载誉中国艺术史册。
《红色娘子军》的一举成名改变了梁信的人生轨迹,更让他的剧本创作进入了更高的境界:《碧海丹心》《南海长城》《从奴隶到将军》《特殊任务》《战斗年华》等一部部经典剧本和文学作品,在梁信的笔下诞生。
2016年,梁老被授予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这是对他为中国电影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也为他的艺术生涯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如果我还能动,一定会去看她们。”王路生清晰记得,10年前当他作为《羊城晚报》“十大金牌读者”与梁老第一次见面时,梁老曾表示想回海南看望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及其子女。“如今,梁老已逝去。但他与海南60年的缘分,将伴随着《红色娘子军》,永远留在人们心里。”王路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