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攻城,很多人都会浮现出一副巨大的火炮排布城外,一齐发射轰击城墙,最后将城墙轰塌,大军鱼贯而入的场面。但是火炮出现前,人类为就已经开始进行攻城作战了。显而易见的是,高大而坚固的城墙往往是阻拦军队的最大屏障。那么如何攻破城门,或者如何绕过攻破城门这一难题,则成为了古代军事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攻城战略大致分为强攻、围困、诱敌、袭击这四种。在奴隶社会时期,军队往往希冀能直接破坏城门,达到攻入敌城的目的。然而由于攻城器械并不发达、攻城战法极为落后,强攻得胜的战例寥寥无几。所以《孙子兵法》强调“攻城则力屈”、“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这个情况直到战国时才逐渐改善。尤其在战法上,开始更多地采用多重方法从各个方面进攻城池而非一味强攻城门的旧战术,这些战法在后世的军事家中沿用并逐步改进和拓展,有的甚至沿用到火炮出现以后的时代。
一.筑堙
如果有城墙挡住了去路,那么修建一个阶梯登上这个城墙就是一个最直接的思路。于是筑堙便应运而生了。筑堙,即是在攻城时积土为山。筑得高堙后,除了可以登堙观察敌情之外,还能凭借高堙登上城门。
当周文王攻打崇国都城之时,面对高大而坚固的城墙,周文王并没有选择强攻城门,在围困崇军三十日未果之后,采取了筑堙的手段,在城外堆起土山,形成登城的垒道。周兵顺着这些垒道登上城墙,与崇军鏖战。另一面,周军也对城门发起攻势与登城的将士相互配合,经过一番惨烈的战斗,最终才攻下崇国都城。
但由于筑堙较为费时费力,因此在其后的战争中逐渐被次第出现的功能相同的攻城器械所取代。只有在这些攻城器械难以派上用场的情况下,筑堙才会重现于战场之上。
二.水攻
水攻很早便登上了战争的舞台,其形式大致有利用自然水灾、人工筑堤抬高水位以及人为决堤这三种。
利用自然水灾围城上,水淹七军便是三国时代一个十分经典的战例。关羽进攻樊城之时,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以庞德为先锋,发兵救援樊城。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樊城地区已连下十几日暴雨,汉水暴涨,平地数丈。关羽早早命部下造好大船,但魏军方面庞德造船的建议却被于禁拒绝了。不久之后,樊城即被洪水包围。汉水滔滔,水淹七军之势已成,于禁被擒、庞德被斩,魏兵全军覆没。
人工筑坝,则是在河流上游筑堤蓄水以图水攻的办法。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便采用“筑堤聚山水灌徐城”的办法灭掉徐国。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打楚国鄢城之时,利用夷水的流向,在上游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然后开渠灌城。此役中,大水灌入鄢城,楚军主力受到严重打击,军民溺死数十万。
人为决堤依然是在河流的上游进行的,通过改变河流的流向或者径流量来克敌制胜。秦国在灭魏国之时,又引黄河之水攻陷大梁。三国时期,曹操决泗水堤坝以淹下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军与明军战于开封。明军及起义军双方均各自决堤,企图以水攻制敌。大水随即淹没汴城,全城三十余万百姓十不存一。
事实上,在运用水攻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地势的高低,较为准确地预测河水的流向,否则可能反受其害。如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成吉思汗围攻西夏中兴府(今宁夏银川)时,曾试图引水攻城,但决堤之后河水四溢,蒙古军反受河水侵袭。显而易见,不合理的水攻不仅难以达到其战略目的,还可能造成自身的军事失败。
三.火攻
火攻战法由来极为久远,可追溯至炎黄时期,而火攻战法在早期主要用以攻城。据统计,从春秋到清末的战争中,载入史册的火攻就达370多次。虽然其中只有一部分是
火攻攻城,但也足见火攻战法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从火攻的出现到封建社会的结束,火攻战法大致呈现出两个阶段。在火药未发明前,火攻所用燃料是薪柴膏油,主要依靠人工纵火、火箭、火车等等手段,因此这个跨越了5000年的阶段被称为薪油阶段。直到宋朝之时火药步入军事家的眼球以后,火攻战法这才进入了火药阶段。
火攻战法被用于攻城战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如公元前555年的平阴之战,当晋国等诸国军队追击齐军之时,火攻雍门及其西部、南部,又放火焚烧申池的竹林。
到战国之时,弓弩得到发展,箭矢的制作技艺提升,在攻城战中已开始在箭镞和箭杆连结处绑火球的火箭用以攻城。到了两汉之后,随着借助于飞禽走兽携火进攻的技术及专门用于火攻的器械的逐步发展,火攻战法在攻城中所占据的地位显得愈加突出的同时,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攻城之中。三国时期著名的火烧赤壁、火烧七百里连营等,都是成功的火攻战法的典范。
四.穴地攻城
穴地攻城的根本思想就是一个字:挖。高大的城墙在守军的攻势下难以攻破,那么我们想当然就会考虑“地下突破”的思路。
穴地攻城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挖地道穿过城墙直通城内,士兵由地道入城中,与城外大军里应外合消灭敌军;第二种则更为常用,攻城方以战车掩护推进至城门之下,然后于城脚下开挖地道,并用梁柱防止城墙下坠,最后在地道内放入柴薪,一把火烧坏这些梁柱,城门也随之崩塌。
穴地攻城不时出现在城池争夺战中。如东汉末年,公孙瓒在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修城建楼。袁绍率兵进犯,便以这第二种方法破坏其楼中梁柱,易京城楼顷刻便毁,公孙瓒兵败自杀。公元760年,李光弼围攻窃据怀州(今河南沁阳)的安禄山叛军。李光弼部将挖地道潜入怀州城中,与大军里应外合,最终成功夺取怀州城。
当火药被用于战争之中后,穴地攻城发展成了坑道爆破战术,在加快了进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城墙的破坏力。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与襄城时,便已采取了此种战术。两年后张献忠攻打成都之时,沿用了这一战法,火药爆炸之时,城楼霎时崩塌。张献忠所部精锐由城墙缺口一拥而入,占领成都。
这一战法的使用在晚清达到高峰。1852年太平军攻打湖南全州城之时,采用这一“穴地+火药”的方法,成功炸塌两丈有余的全州城墙,大军一举攻入占领全州城。其后,太平军便将数千煤矿工人编制成营专挖地道,并在其后的攻城作战中不断使用这一战术。乃至于清军主帅都不得不承认太平军“攻城专以挖地道为得计”。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乐小鱼,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举报/反馈

冷兵器研究所

0获赞 19.8万粉丝
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