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是构建现代化产业链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河南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坚定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破冰抢滩。当前,我省产业基础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仍需提高,产业基础核心技术及零部件等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较为显著。河南作为工业大省,在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过程中,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做强产业基础再造的企业主体
培育产业基础领域产业链链主企业。摸清我省产业基础现状,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中挖掘一批具有主营业务纵向多元化、竞争优势显著、成长能力强等特征的本土企业,并加大对其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其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并培养其企业家精神和大国工匠品质,为其他企业作出示范。加强组织结构、体制机制等层面的优化,按照“补链—延链—强链”的发展顺序,优先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在全省范围内整合行业资源,提高产业链链主企业在全国范围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竞争力,为加快河南产业基础再造提供支撑。
鼓励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借助河南省内的孵化园、孵化基地和大学科技园等,挖掘一批具有主营业务单一、创新水平高和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建立从事产业基础能力建设的中小微企业阶段性孵化培育机制。尝试采用“普遍+特殊”的政策方式,所谓普遍政策就是落实好国家层面提出的专精特新企业扶持政策,而特殊政策就是指在国家普遍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特性和发展阶段给予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分类支持,特别是要支持企业在基础研发、成果应用、技术升级、结构转型、资金融通、人才引进及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工作。追踪政策实施效果,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形成一套完善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体系。
二、催生一批支撑产业基础再造的高端要素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布局产业基础再造人才链。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市厅级的重点引智项目,厘清河南省基础产业人才缺口,针对性地寻找紧缺优秀人才,完善顶尖人才引进机制,强化产业链核心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广泛培养潜心研究的科学家、学者、研发人员和青年人才。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妥善利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这一工作方案,提升社会整体职业技能水平。借助我省高校平台和生源优势,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完善“多元”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尝试“订单班”等新型培养模式,为河南省产业基础再造提供人才链。
激发数据要素对产业基础再造的新动能。建立健全相关数据确权的法律制度,规范数据市场的秩序,充分保障各主体的数据安全,构建多元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打破龙头企业对数据的垄断,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找不到数据的现实困境,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贡献数据要素力量。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借助河南数据集团这一优质平台,加速新型数据要素有序流向产业基础领域,巩固提升河南省产业基础能力的数据要素支撑。
三、完善产业基础再造的支撑体系
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在产业基础再造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政府需要依靠产业基础领域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机构等多元力量联合进行创新平台建设。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引领,加速沿黄科创带的建设;优化调整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校产业研究院、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布局。依靠我省产业优势,重点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国家级中心建设和培育,为产业基础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服务。
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把握基础产业链数字化机遇,扩大智慧制造技术的应用范围,引导有改造能力的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支持有意愿的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建立产业数字化生态体系,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保障。打造企业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大中小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数字平台的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的数字化应用能力。
完善支撑产业基础再造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云服务平台,打造多层次的互联网平台体系,增强新型基础设施对传统产业基础改造的重要支撑能力。全方位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重视重大技术装备、核心零部件等核心关键材料的生产,设置质量管理、行业标准、行业认证等服务体系,按照基础设施类别进行分级质量管理,推动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
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是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成功经验之一。共性技术可以对促进多个产业发展起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产业基础领域发展对共性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就是要加强高端技术研究攻关,提前谋划和统筹兼顾,打造一批新型关键共性技术平台。
四、优化产业基础再造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基础领域产业政策长效支持机制。继续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改革与创新,改变以往“抓大放小”的导向,针对产业基础关键环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制定专门的计划,分类施策。发挥各种产业投资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依照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属性,实施差异化的组织形式。在工业制造领域,鼓励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向中游和下游进行延伸,增强产业政策对产业基础中小微企业的支持,重视补短板、锻长板等关键环节,完善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长效支持机制。
搭建“链式创新”共同体,优化协同合作发展机制。一方面可以依托河南省的优势产业,以制造业产业集群为着力点,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产业分工,合理规划全省基础领域产业,构建跨区域、跨产业、跨企业的互通产业发展生态。实施产业链协同攻关,利用“点式突破”与“链式创新”相结合方式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各企业主体之间围绕产业链的各环节展开合作,推动企业和机构等多元力量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开发、流程优化、运营管理和示范应用等环节协同联动,打造产业链内所有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建立“政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协同攻关,完善研发人员的流动机制,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人才正常流动的桥梁。支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基础研究联盟,专门解决产业基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主动开展前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依托省内基础研究水平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给予其长期支持,形成一批增强产业基础能力的创新性成果。举办技术交流活动,为技术创新平台与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机会,并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建设产业基础能力再造的核心工厂和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企业需要在省内打造覆盖产业链和产业关键环节的核心工厂。在生产制造层面紧紧围绕工业“五基”整合要素资源、招才引智、升级工艺,提升河南省的产业基础能力。建立具有河南特色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体系,并在该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产业链、供应链、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常规评估。科学把握河南省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分析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演化特征,在进出口贸易和突破“卡脖子”中掌握主动权。
五、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的产业布局
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行动。重点关注我省发展态势良好的装备、食品、轻纺等传统产业,以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引领,鼓励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而对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而言,需要强化创新驱动,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产品质量,塑造品牌,打造区域性、全国性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促进有色金属、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等传统基础材料向关键基础材料或新型高端材料延伸,增强产业基础提升能力。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新兴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提升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十个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新型产业培育壮大行动,将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在新兴产业上实现换道超车,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再造。
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产业基础影响着产业创新空间,对未来产业基础的布局是实现未来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扎实推进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建设,快速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引领、有发展的未来产业。聚焦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新兴产业,努力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集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骨干企业,构建一批示范效应突出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未来产业生态。
【作者:周纪昌,中原工学院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安、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委托项目《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与河南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DWT05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