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仓”定级强品质 “从有到优”有盼头
农产品供应链迎数字化变革
生长环节、采摘环节、运输环节中的不确定性,让当前农产品上行仍时常面临“通而不畅”“产而难销”“运而有损”“丰而不富”。日前,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发布《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章节中也指出,农产品上行要实现“从有到优”仍需突破瓶颈制约。
《报告》称,中国农业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全国共有2亿左右农业经营户,其中规模经营户不足400万个。网销农产品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品控能力较弱。同时,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原产地预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造成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较高。此外,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加工仓储、追溯体系等都亟待加强。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产品总产量19.8亿吨,其中生鲜农产品产量超过11亿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曾介绍,生鲜农产品影响农民收入的弹性最大,由于存在保鲜和腐烂问题,无法及时销售的生鲜农产品损失可达20%~30%,而这一损失主要由农户承担。
“中国的农产品因为没有经过分拣环节,成果参差不齐,品质不能保证,也就很难卖出好价钱。”6月30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总裁侯毅对记者说,农产品采摘后经过消毒、保鲜、分拣定级等工业化预处理流程,是农产品实现从产品到商品再到品牌的必由之路。
侯毅举例称,赣南脐橙种植技术的好坏对橙子的品质影响很大。散种的成果率约为20%,而用技术精种,成果率大概能达到50%。同时,接触阳光多的果树和晒阳光少的果树,成品果的口味也不一样;树龄不同,成果质量也不同。“现在农业种植完全按照标准化管理,还不现实,所以我们需要在采摘后的分拣环节加大投入,做好产品等级的区分。”
为此,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已有行动,其已悄然在广西、云南建起两座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这两个被称为“产地仓”的庞然大物也已开始全面运转。据悉,位于广西南宁、云南昆明的产地仓是广西、云南规模最大的农产品集运加工场所,分别建在当地机场附近,空运、陆运便利。
数字化是这两个产地仓的最大特色。在仓内,数字化中控室可随时了解两省农产品数据和入库情况。水果入库后会被送上四通道的分选设备,如同“做CT”,光电分选机可以测出每一颗水果的酸甜度、果面光洁度,是否有霉斑、橘皮和划痕,确定品质好坏。而对水果果径则可以精确到毫米,重量精确到0.5克。
效能也是产地仓的关键因素。在昆明产地仓有双通道分拣线,熟练工一天最多能分拣出450公斤水果,而自动化分拣线一小时就能将7吨水果“分门别类”,效率是前者的124倍。从农产品转变成商品,涉及分选、品控、装箱、打单等诸多流程,而数字化和自动化的产地仓,完成这一系列流程,只需要两分钟。
目前,广西仓一期日发货能力近300吨,云南仓一期日发货能力约150吨。主要涉及沃柑、火龙果、百香果、石榴、芒果、凤梨、木瓜、紫薯等数十种生鲜类农产品。而今年之内,阿里巴巴数字农业还将在四川、陕西、山东建设三个产地仓,形成全国农产品五大集运枢纽,并在多个省会城市打造20余个销地仓。“产地仓+销地仓”模式,将初步织成一张数字化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一年可以支撑100万吨生鲜农产品新鲜送往全国餐桌。
“数字化的投入能让农产品卖出更好的价格,也能让农民获得更好的收益。卖得更好并非因为成本高了,而是品质提升了,消费者愿意为品质买单。而品质提升带来的价值远远比设备投入带来的成本要高得多。”侯毅介绍,如在南宁仓,4万立方米的冷库保持0-4℃,就像个“水果保鲜箱”,据估算,这可以把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从20%~30%降低到10%,而降低损耗收获的利润就能“还”给农民。
同时,在农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也会让“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转换成为农业配套服务工作的产业工人。如在广西、云南产地仓,初期就提供了近600个就业岗位。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第四年提及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内容。
政策的导向下,不仅是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各大电商平台也都在加大冷链投资力度。《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显示,苏宁自201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加速布局冷链,截至目前,苏宁冷链在全国核心100个城市能提供点到点、点到多点的冷链同城共配服务。京东冷链仓配服务则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11个主要城市,共拥有17个仓。
举报/反馈

中国商务新闻网

8.3万获赞 4.4万粉丝
商务部主管,国际商报社主办的一类新闻网站
国际商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